陛下,臣與漢王,並無半點幹係,請陛下明斷!
朱瞻基見此是笑了笑,提筆也給朱高煦寫了封信,大致意思就是:
二叔,你也沒多少年了,何必折騰,好好養老不香嗎?聽話,回封地老實待著,侄兒下次一定去看你!
朱高煦沒聽,雖然沒能鼓動張輔,但他依舊未曾放棄,繼續寫信,這次是寫給山東都指揮的,約他為內應,幫忙拿下濟南城。
這位同樣不理他,把信連著信使往北京這麼一送……回家睡覺,拜拜了您嘞!
朱高煦:……我自己來,我行的!
接連兩次慫恿人造反,朱瞻基要是再不動,他可就真跟建文帝沒啥兩樣了,於是,朱瞻基決定親征。
這位自洪熙元年6月登基後可一直沒有閑著,而是抓緊時間整頓軍務,把兵權牢牢抓在手裏。
穩定了政局,抓牢了兵權後,他才坐看漢王朱高煦的大戲。
他不像建文帝朱允炆,屁股都還沒坐熱就開始削藩,真以為那些藩王跟話本裏的惡人一樣,隨隨便便就能搞定,結果讓四叔翻盤了吧!
話說漢王朱高煦,這個人才是真的“有才”作為跟朱棣一起參與靖難大戰的主要人物,他是半點沒學到他爹的精髓。
樂安城內官員他沒能收服,周邊城池他不曾攻打,連兵器、糧草、大義名分都沒有準備……就,突然起兵了!
影視劇都算是誇大了他的智商和勢力,就這麼個人才,聽說朱瞻基親征後,居然連打仗都不敢了,直接投降!
朱允炆:……臥槽,這麼順,為什麼我沒遇到?
漢王朱高煦,給人的印象除了頭腦簡單、四肢極度發達,是個鐵憨憨外,也就是個樂子人。
畢竟正常人被抓後,皇帝來看他,不說求饒說軟話,就算要動手,那也該瞄準要害位置打吧?
他倒好,上去就是一腳……給朱瞻基絆倒了,除了讓朱瞻基丟了點麵子外,啥事沒有。
倒是他自己,成了大名鼎鼎的瓦罐雞……你說這卻是何苦來哉?
當然,也有人就此提出疑問,還是那句話,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人物,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並不算傻,顯然四肢雖然極度發達,卻也沒有阻礙他的大腦發育。
不太可能像史書中表現的那樣蠢,於是懷疑是朱瞻基下了黑手,主動對付朱高煦,還給他造黑謠。
奈何,找不到什麼實際證據,因此,這也隻能就是個懷疑!
嬴政:“叔慈侄善”這莫非就是你們大明傳統?
朱元璋:這是汙蔑,咱沒有這樣的傳統!
朱文正@朱元璋:四叔您說這話……心不痛嗎?
朱元璋:……
朱允炆@朱棣:四叔,您可真是皇祖父的“好兒子”啊!
朱棣@朱允炆:哎呦,過獎了不是?子承父業,本就理所應當,子類其父,更是天地常理,俺自然是父皇的好兒子!
朱允炆:……艸,低估你了!
朱高煦:為啥你們都這麼順利,就俺這麼難?Ծ‸Ծ
朱棣@朱高煦:辛苦了,漢王爺~!
朱高煦:爹啊,兒不辛苦,兒隻是命苦!(๑•́ωก̀๑)
朱棣:……我……你……算了,你個蠢才,正反話都聽不出來,活該你!
說回正題!
朱瞻基自平定漢王叛亂後,大明朝野再次趨於穩定,由此,他的目光開始轉向外麵。
倒不是要開疆拓土,而是準備放棄拓土開疆了!
這還得從永樂朝說起,永樂年間,安南胡氏篡了陳氏的權,同時還派人來南京忽悠朱棣。
知道真相的朱棣眼淚從嘴角流了下來:發兵,一定要讓此賊付出代價,吸溜~!
於是有了張輔三征安南,將安南國設為交趾布政使司,進行直接統治的事。
奈何,張輔因為朱棣征伐漠北的事情,很是忙碌,無法長時間呆在安南,繼任者又幹不好鎮壓安南的任務,加上明朝官員在安南橫征暴斂,於是,安南數次造反,一次鬧得比一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