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好聖孫朱瞻基,自出生起便受到他爺爺朱棣重視,經常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帶他了解民間生活。

永樂九年,12歲的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正式加冠,同時也開始正式接觸政務與軍事征戰。

朱棣於朱瞻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慈祥的祖父,同時也是教會他如何當好一個皇帝的老師。

永樂十二年,15歲的朱瞻基跟隨朱棣出征瓦剌,第一次提刀走上戰場。

這次比較倒黴,身邊的太監眼見瓦剌大敗,於是慫恿朱瞻基帶兵追殺,然後被瓦剌人趁機埋伏了一波。

幸虧朱棣及時發現自己的好孫孫不見了,急忙派人去找,不然,朱瞻基大概已經銷號重開了。

戰場曆練的同時,朱棣也沒有放棄對於朱瞻基的文化教育,專門帶著一些翰林院學士教導朱瞻基經史子集。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被教員評了個大老粗、朱棣被評價為半文盲外,其他皇帝,可都是“知識分子”……朱由校難說!

朱棣帶著朱瞻基數次深入漠北草原,打擊蒙古勢力,同時又讓他不斷接觸政務,培養處政能力,這一切都被他兩個叔叔看在眼裏,逐漸起了重視。

朱高煦、朱高燧是很想整朱瞻基一波的,皇位隻有一個,可容不得什麼骨肉親情,再說了,叔侄之間,哪比兄弟親情?他倆連朱高熾都能下手,還差一個朱瞻基?

奈何,朱瞻基是朱棣的寶貝疙瘩,這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下手,隻能眼睜睜看著朱瞻基勢力一天強過一天。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榆木川,這個明君+暴君的集合體,朱瞻基的好老師,終究還是沒了!

朱瞻基聞訊後,親自趕往開平城迎喪……沒錯,此時漠南的開平城還在明朝手中。

同年8月,朱高熾登基為帝,10月,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子。

洪熙元年,因為南京地震,加上朱高熾想要遷都回南京的原因,朱瞻基受命趕赴南京準備遷都工作。

奈何,僅僅月餘,朱高熾便已病重,遷都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同年6月27日,朱瞻基趕回北京登基稱帝,宣德治世正式開啟。

據說,朱瞻基回京途中,漢王朱高煦是準備埋伏朱瞻基一波的,畢竟漢王心善,見不得自家大哥孤零零一個人在下麵。

奈何,漢王論起狡詐比不得朱瞻基,於是傻等月餘,最終隻等來了朱瞻基回到北京成功登基的消息。

至於朱瞻基回京之前,皇太後張氏封鎖了朱高熾死訊,同時讓朱瞻基的親弟弟襄王朱瞻墡監理國政。

於謙被傳的那個“謀立襄王子”的罪名中,所說的襄王就是朱瞻墡,這位明朝宗室牛掰,一輩子起碼有四五次當皇帝的機會,但都讓他推脫了,因此最終混了個壽終正寢。

說回正題,朱瞻基上位後,立刻放棄了他老爹的遷都計劃,仍舊以北京為京城,以便於及時應對北方邊境問題。

否決完老爹的遷都計劃後,朱瞻基還準備否決一下二叔朱高煦……物理否決,漢王瓦罐雞就是這麼來的。

宣德元年8月,漢王朱高煦於樂安起兵謀反,準備學習一下自家老爺子,給年輕的小侄賊上一課。

但他卻忘了,這個侄子是宣德帝,而非建文帝,宣德雖然喜歡文學,但不代表他隻懂文學之事。

他並非不懂軍事,隻是單純沒怎麼用,有但不用和純粹沒有,那是兩碼事。

聽說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毫不奇怪,就連朝堂眾臣都是一臉淡然,漢王謀反?早有預料。

這倒不是眾人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朱高煦實在太高調,跟他一比,司馬昭都得退避三舍,甘拜下風。

朱高煦這貨是真恨不得拿個喇叭敲個鑼,滿天下轉悠一圈。

朱高煦:各位各位,都看過來看過來,俺宣布個事兒,孤,朱高煦,今兒反了,不,是奉天靖難!

畢竟造反之前還專門寫信約著北京城內的英國公張輔一起的,也就他朱高煦了!

張輔:……好吧,我承認,我低估了你,沒想到你會如此愚蠢!

張輔收到信後那是半點不敢耽擱,那是立刻拽著信使朝皇宮跑,把漢王的信,連帶著信使一起交給朱瞻基,隻為證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