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後,安南更是如同脫韁野馬,徹底放飛自我,連續讓明朝吃了好幾次敗仗。
洪熙年間,明朝已經有了準備和安南議和的跡象,奈何朱高煦在位不足一年,還沒來得及做事。
到了朱瞻基時代,因為朱棣一朝的幾樣大活,國庫空空如也,百姓日子困苦,實在經不起連年大戰,於是朱瞻基準備撤兵,讓安南重新作為一個國家,隻要按時朝貢就行。
夏原吉、蹇義表示反對,因為明朝在此之前已經控製安南二十年了,一朝放棄實在太過可惜。
楊士奇、楊榮表示讚成,他倆的想法跟朱瞻基一樣,國已經經不起連年大戰了,再說此時的安南,反王黎利坐擁數十萬大軍,跟明軍往來交戰,一時間,根本拿不下他。
時間拖得越長,對於明朝就越是不利,倒不如及時止損,放棄這一片疆域。
這就跟評價秦始皇薄古厚今一樣,朱瞻基幹的事情就正好是反麵,屬於厚古薄今。
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朱瞻基能放棄開疆拓土的好名聲,轉而重視國內百姓,這就是好皇帝。
但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放棄土地,那就是罪人,利在一時,罪留千秋!
這根本不需要爭辯,我們處於現在,立場就是現在,朱瞻基自然是放棄疆域的罪人,這沒啥好爭議的!
這就跟武則天一樣,同樣是棄地,同樣被罵,一個標準就沒啥爭議。
當然了,你要說他倆被罵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拿他們跟慈禧比,這我就不能理解了!
一個是打了損失太大,所以不打,但主權一直都有,也沒受啥欺負,一個是被人摁地上拿腳摩擦,得管對方叫爸爸,主權都丟了一半,你說他們一樣?
……罵得真髒!
說回正題,雖然朱瞻基很想停止戰爭,專心發展,但是朝中依舊有不少反對的聲音,畢竟支持開疆拓土的人不在少數。
這不是宋初,這是明初,因為朱元璋、朱棣兩代雄主的不斷征伐,此時的明朝正是武德充沛的時候,讓他們主動棄地,不少人表示難以接受。
有爭論,那就爭完再說唄,朱瞻基表示不急,坐龍椅上慢慢看戲,大臣們也不急,擱下麵吵作一團。
但彼時身處安南的武將們可急了,國內對於他們的征戰非常不滿,皇帝甚至想要撤兵,這讓他們臉上非常掛不住,急需證明自己。
他們急了,而這一急,就壞了事!
宣德元年冬,黎利舉兵數十萬,攻打交趾,明朝大將王通大敗,損兵兩萬餘。
同年,曾統領神機營,組建史上首支炮兵部隊的大將,安遠侯柳升戰死,所部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朝堂爭吵聲就此熄火,接連大敗之下,大臣們已經沒了繼續開疆拓土的想法,有的隻是及時止損,保住祖宗基業的想法。
畢竟,戰爭是個絞肉機、燒錢貨,打贏了好說,那是開疆拓土,威服四方,打輸了也好說,及時止損就是。
打瘋了就完犢子了,比如楊廣,三征高句麗,然後怎麼著,高句麗是被削弱了,但他自己也沒蹦噠多久,就銷號了!
撤吧,撤吧,這仗打不起了!
宣德二年正月,朱瞻基召楊士奇、夏元吉等再議安南事務,並最終決定立陳氏後裔為王,讓安南複國。
同年11月,朱瞻基下詔令身在安南的官員尋訪陳氏後裔,同時赦免黎利,又下詔讓王通撤兵返國。
結果沒想到,詔書還沒到達安南,王通已經敗退到了廣西。
那啥也不說了,息兵吧,以陳氏後裔陳暠為王。
然而,宣德三年,黎利遣使上表朱瞻基,說陳暠已死,陳氏後裔已經沒了,請明朝封他為安南國王。
朱瞻基沒同意,繼續下詔尋訪陳氏後裔。
宣德四年,黎利又派人來了,這次不要國王了,隻求“攝政”同時還帶了不少金銀寶貝朝貢。
於是,宣德五年,朱瞻基下詔讓黎利權署安南國事,等同於間接承認了黎利的地位。
由此,安南丟失,嘉靖年間,明朝雖然名義上再次占據安南,但也僅僅隻是名義上,再未能有實際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