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手下大臣慌成一團,多數主張放棄應天,跑到其他地方繼續抵抗。
劉伯溫、朱元璋則選擇應戰,一個想顯露鋒芒、建功立業,一個貧民起家,膽子極大,因此兩人不慫,準備試試陳友諒這條蛟龍。
先是讓胡大海攻信州,斷絕陳友諒後路,後是讓康茂才誘騙陳友諒,讓他往江東橋,絕戰龍灣。
陳友諒上當了,為自負給出了代價。
數百艘戰船沒了,大軍死傷慘重,太平城丟了、安慶城丟了,大將於光、歐光祥丟了,自己隻能坐小船逃跑。
1361年8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反攻了,陳友諒被朱元璋麾下大將俞通海、趙德勝在安慶捶了一頓。
還他喵是在陳友諒最擅長的海戰領域捶的,於是陳友諒心態崩了,損兵折將,連夜逃往江州,帶上老婆兒子又往武昌跑。
江州丟了、蘄州丟了、安慶丟了、饒州丟了、建昌丟了、龍興也丟了……臉也丟了!
海戰輸了,為啥陳友諒不選擇在陸地上跟朱元璋打?
這個問題問得好,問得陳友諒想跟歡迎倪文俊一樣歡迎提問者。
猜猜徐達、常遇春、鄧愈、馮勝、李文忠、沐英、朱亮祖、傅友德這些個猛男最擅長啥?
在陸地上打也得有機會不是,就這些猛男在……陳友諒選海戰如果有七成機會贏的話,陸地上獲勝希望就隻有三成。
或許有人說張定邊很猛,但再猛他也隻是個人勇武,論統兵作戰,張定邊算能拖住徐達吧,常遇春誰擋?李文忠誰擋?沐英、馮勝、朱亮祖誰擋?
你說陳友諒……你猜朱元璋憑啥混一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這,其次則朱元璋爾的評價?
王對王、將對將,兵馬、地盤、海戰是陳友諒占優勢,但論人才,論勢力穩定,論軍略,那就是朱元璋的主場。
殺了徐壽輝畢竟還是有影響的,雖然陳友諒勢大的時候沒人敢說啥,但隻要陳友諒一勢弱,那就是樹倒猢猻散的下場。
比如傅友德,本來在天完國呆得好好的,但看了陳友諒的操作後,立馬就跑路了,因為他怕啊,這家夥太狠了,心裏完全沒有道義這個東西。
當然,朱元璋也沒有,但是在起勢時需要道義的時候,他肯定有、必須有,哪怕是裝,也得裝個道義出來。
有人說陳友諒為啥這麼極端,為啥黑化這麼完全,為啥不跟張士誠中和一下,兼顧能力、狠辣、仁心?
……兄嘚,或許你可以轉頭看看朱元璋,你說的中和,他就做得很好。
仔細看看,晚年的朱元璋是不是跟陳友諒很像?比如四大案、比如剝皮懲貪,早年的朱元璋有沒有張士誠的仁義?比如給百姓分田、嚴明軍紀、民族融合!
所以,仔細想想,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他們仨都是一類人,都是從地獄裏爬出來的狠人。
他們見過太多黑暗,什麼吃人、屠殺、剝皮、碎骨、奸淫、劫掠,冷眼、歧視……底層出身的他們見得太多了。
所以,得勢之後肯定要改變,肯定有報複,陳友諒的敗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黑化太早太完全,但凡早期正常點,鹿死誰手未可知。
一句話,從泥濘中掙紮起來的人,從地獄裏爬出來的人,或許能成為一個好皇帝,但永遠永遠成不了好人,見過太多黑暗後的他們,心中已經存不下太多信任了。
扯遠了,說回陳友諒。
龍灣慘敗、安慶慘敗後,陳友諒回去後痛定思痛……覺得一定是戰船的問題,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於是傾力打造了數百艘超級戰船。
這些戰船高有數丈,內分三層,船上能跑馬,三層船艙內互相聽不到聲音,上麵敗了下麵的人是不會知道的,隻能跟陳友諒一條路走到黑。
這是戰船嗎?不,這是那個時代的航母,超級戰艦。
聊到這突然有個問題,賣鹽的被打了一頓成了城建大師、打魚的被打了一頓成了造船大師,所以,要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