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狠人陳友諒自從龍灣、安慶兩次大敗後,痛定思痛,升級了自己的戰船,準備跟朱元璋再論高低。
老陳這次顯然吸取了教訓,沒有盲目出擊,而是耐心等了一年多,等到糧草齊備,等到大軍集結,等到朱元璋帶兵去救小明王這個關頭,陳友諒終於動了。
1363年,陳友諒起傾國之兵,號稱六十萬大軍,戰艦千艘,浩浩蕩蕩開赴洪都,同時帶上家屬,帶上大漢國的百官。
陳友諒:拿朕的一切做賭,要麼成王,要麼成寇!
所以說,影視劇裏的台詞真沒瞎說,真就: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可惜,雖然沒遇上朱元璋,卻遇上了朱文正,這個明朝初代大侄子,同樣是個狠人。
捏著兩萬兵馬,硬抗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硬是扛了81天,扛到朱元璋打完呂珍回援。
陳友諒此時的心情,脫脫、朱元璋大概是能理解的,簡直大無語,這守城能力到底為什麼這麼強?不李姐啊!
1363年7月,陳友諒得知朱元璋已率二十萬大軍回援,於是立刻撤軍,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
二十萬對六十萬,換校長可能說優勢在我,但換陳友諒,他隻能說賭一把。
沒辦法,前麵損失太大,信州丟了、安慶丟了,吳宏、於光也降了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時,朱元璋先派人封鎖鄱陽湖出口,斷了陳友諒退路,然後才開始決戰。
雙方各有優劣,陳友諒的優勢在於戰船高大、堅固,對比朱元璋的蝦米小船,簡直是欺負幼兒園小朋友。
朱元璋的優勢在於,鄱陽湖周邊的城池基本是他的地盤,後勤有保障,能源源不斷的輸送物資,適合打持久戰。
另外,他的船雖然小得可憐,但小船速度快啊,陳友諒的大船笨重,根本追不上他的船。
鄱陽湖上千帆立,鐵鎖橫江萬將從。
很快,雙方開打,朱元璋先吃一個悶虧,小船壓根夠不到陳友諒的戰艦,無法近身殺敵。
小船打大船,朱元璋的大軍得仰頭向上望,看著陳友諒的大軍輕鬆應敵,放箭、投槍。
打了三天,朱元璋被打鬱悶了,看著自己的小船就來氣,瑪德,什麼破玩意兒!
他小舅子郭興給出了一個主意,既然硬碰硬不行,那就放火,陳友諒不是把船全用鐵鏈接起來了嗎?咱們燒他,一次性給他報廢咯!
反正咱們船小,速度快,拿出幾條小船去燒他,損失不大。
朱元璋點頭,這確實是個好辦法,但放火最好要有風,所以……
劉伯溫:老板,我我我,我會看天文,這個我在行啊,啥時候能有風,我知道啊!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當然,劉伯溫出現後,東風也不欠了。
於是,朱元璋拿出七條小船,往上裝滿火藥,趁著東風起時,讓那些個不怕死的將士,駕著小船順風放火。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七船火藥,點亮了那夜的鄱陽湖,同時點燃了陳友諒的戰艦,順便把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也點了。
前文說過,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有五個兒子,陳友諒是老三,陳友仁則是老五,這人智勇雙全,是陳友諒的左膀右臂,現在,他死了。
陳友諒大受打擊,自此越發暴躁,逮著朱元璋的將士就是一個殺字,脾氣上來的時候,連自己人也砍。
於是,死循環出現了,越砍,手下人跑得越多,跑得越多他越砍……死循環,沒救了,簡而言之,氣數已盡。
眼看手下人越來越少,糧草也越來越少,再繼續下去快成光杆司令了,老陳終於決定跑路。
前文說過,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前已經派人封鎖湖口,斷了陳友諒的退路,且持久戰對朱元璋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