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河北後,淮河、秦嶺以北群雄中隻剩河東劉氏尚割據一方,先取河東,還是先掃平南方回頭再取之,李熙頗費了一番思量,河東雖弱,卻有地勢之利,太原乃李唐龍興之地,李淵父子正是在此起兵而有天下,大唐建國後,幾代帝王數次擴建晉陽城,使之成為與長安、洛陽齊名的大都會,號稱“北京”和“北都”,經過兩百多年的苦心經營,其城池之厚重冠絕天下,取河東絕非一朝一夕能建功。李熙依稀記得,晚唐時期李克用父子據有河東,與後梁朱溫長期爭霸,終於滅梁而建後唐,此後後晉、後漢和北漢相繼在此建都而崛興,一時有“龍城”之美譽。直到太平興國年間趙光義滅北漢,火燒晉陽城又引水灌之,才使這座千年名城“龍氣”不在。
而南方各派勢力,除大宋外,實力都不甚強,掃平南方群雄再取河東正是大宋統一天下的策略,但,李熙並不想複製趙氏兄弟的做法,河東太大,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劉氏父子深耕近十年,甚得人心,三五年後哪怕實力恢複到鼎盛時的三分之一再想平滅也絕非易事,主政河東的劉駕幾個兒子都已成長起來,長子劉旺,次子劉文都是一時人傑,河東幕府裏人才濟濟,多是追隨劉稹幾十年的老臣,凝聚力非常強,一旦得遇明主,河東來個鹹魚大翻身不是有可能,而是有很大可能。
北伐之後國庫空虛到極點,南下平滅群雄,隻能采取最野蠻的以戰養戰策略,勢必激起南方百姓的劇烈反彈,功成之後一時半會難以抽身,河東又怎麼辦?
綜合各方利弊後,李熙力排眾議決定先打河東,而且大膽地采用全麵進攻策略,來一次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戰略目標是占領太原府以外的所有軍州,將河東的戰略騰挪空間壓縮到零,沒有人和物的支持,即使一時半刻拿不下太原,河東也翻身無計,文火慢燉遲早將其拿下。全麵進攻的策略可以打劉駕一個措手不及,盡可能地縮短對河東用兵的時間,短時間高強度的戰爭必須會造成巨大傷亡,李熙不在乎,各軍脂肪太多,正好借此瘦瘦身。
至於對河東用兵的軍費,還是老辦法,以戰養戰,河東的世家大族多不勝數,劉駕無力向他們征收賦稅養軍,李熙卻沒有這層顧慮,早在武寧做節度使時,他就定下了依靠平民百姓的策略,他的政權根基是平民百姓和由自耕農、半自耕農、破產農民組成的軍隊,他們中大多數對土地充滿了渴望,絕大多數人厭惡甚至仇視世家大族,名門世家對李熙而言非但不是政權的基礎,反而是前進道路上的阻礙。
他並不介意他的軍隊像蝗蟲一樣,走一路禍害一路,所過之處,衣冠墜地,貧窘翻身,改天換地需要的力量是小民百姓提供的,他們才是李熙力量源泉所在,對豪門大族下手,他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下得去手。
具體的部屬是,周野部出河中攻打石州、汾州,由西南方向逼近太原,牽製其力量。宋叔夜出昭義攻打儀州、沁州,從東、南兩個方向威逼太原。李愬出成德,攻打忻州,切斷代州和太原之間的聯係,從東北方向威逼太原。王儉率鎮北軍攻打蔚州,石雄率振武軍出雲州南下攻打朔州,朱赫率部東渡攻打嵐州,從西北方向威逼太原。
魯焰焊率武寧軍主力為總預備隊,坐鎮忻州支應四方。各部分配已定,周野、宋叔夜兩部於會昌四年秋齊頭並進北伐河東,兩軍合計六萬人,來勢洶洶,一開始即將河東牙軍主力牽製在了南部戰線。劉駕判斷李熙的主攻方向應該在南方,以取太原為目的,太原失則河東根基動搖,其他軍州不戰可下。基於這個判斷,劉駕抽掉北部各軍南下拱衛太原,甚至代州防禦草原的騎兵也奉調南下。
柳條營和內訪司發達的情報網將河東軍的一舉一動及時反饋到洛陽,忻州以南情報基本上做到了隔天就到,以北的情報相差也不過兩天的時間。
當代州的騎兵越過雁門關進入河東腹地時,李熙向石雄、王儉、李愬、朱赫、魯焰焊同時下達了進攻命令,出兵的時間約在同一天。
河東落後的情報網直到三天後才將朱赫、李愬出兵的情報傳到太原,石雄、王儉的情報則在五天後才傳到太原。待在地圖上畫明李熙各軍進軍路線後,劉駕“哎呀”一聲慘叫,噴出一口血箭,一頭栽倒在地。河東帥昏迷三天不醒,諸弟,諸子為爭奪河東帥展開了明爭暗奪,內憂加外患,河東的命運就已經被決定,從那一刻起,李熙不再去關心戰場上的得失,這場仗怎麼打最後的勝利都是屬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