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變中有變再生變(2 / 3)

第三條則是在第二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建議設立黔州宣撫司後,就取消瀘南緣邊安撫司,以此節省錢糧。瀘州南麵諸夷之事,由黔州宣撫司路統一管理。

宗澤王衝認為,以貴州宣撫司執行“以漢撫番”、“以番製番”,不僅效果好,成本也低,根據粗略計算,取消瀘南緣邊安撫司後,梓州路和瀘州軍每年至少節省六十萬貫開支。

第四條闡述黔州宣撫司路的人事、錢糧之權,以及朝廷如何管控,兩人建議,可試著將邊事司改為黔州宣撫司,由此解決邊事司不合朝廷體製的問題。不僅朝廷控製黔州宣撫的人事權,還能以兵馬監押等軍職人事權,深入掌握西南諸夷。

第五條則是說明設立黔州宣撫司的害處,那就是用人不當,搜刮過甚,容易激起邊事。還要設立提點刑獄,提舉學事,分宣撫事權,同時推行王法,廣興教化。

兩人建議,在黔州路設立學校,吸納藩夷上層入漢。進而再在國子監設立番學,取諸夷酋長子弟入學,容其參與科舉,以西南差注法授官,任差於西南甚至廣南各地。

“化土番之豪傑,為我漢家之忠臣,合藝祖以科舉納天下英雄入轂之意。”

趙佶看到這句話,心頭也是一動。

第六條說到了修路,宗澤建議,自南寧州向北,修通直達播州的路,再向西修路至藺州,這樣就能將西南諸藩連為一體。這條路不必朝廷出錢,而是開鹽榷,收滇黔騾馬,由宣撫司按各藩夷所領鹽引馬引,分下路段。三五年後,蜀地到廣南西路便成坦途。

第七條才談到羅氏鬼國,宗澤認為,朝廷在羅氏鬼國之東大動邊製,必引烏蠻忌憚,因此最好懷柔以待。

“一老一少,倒是作事的料,就是有些貪大。”

趙佶勉強看完,昏頭漲腦之際,生出這樣的感慨。雖然西南貧瘠,沒多少威脅,遠不如西北事重要,利益和名聲也不如收燕雲顯赫,但終究是開疆辟壤。如果能不花什麼工本,也沒太大後患就拿下來,他樂見其成,哪個皇帝不想效秦皇漢武?

隻是宗澤王衝所獻之策,幹係太大,尤其是重厘羈縻,另設一路宣撫使司,大改朝廷舊製,難怪宰執重臣爭論不休,就隻王黼堅持。王黼自然要堅持,真的設下此司,新開一路,辟地至少五千裏,朝廷必須賞他一個副相。

由這封奏章,趙佶想到了之前唐恪的彈章,宗澤王衝的回應真是妙啊。兩人的立場很清晰,他們誌不在羅國,而是將羅國之東的諸夷整合起來,由朝廷切實掌握,唐恪的彈劾頓時顯得不著要領,滑稽可笑。

不過蔡京的話也對,宗澤和王衝靠著邊事司肆意行事,也壞了朝廷成例,尤其是現在,他正要放眼北方,西南一麵,不能鬧得太大……

趙佶一時躊躇不定,西南這一處,掣肘太多,收益不多,但投些力氣就能收到,風險也不算太大。西北乃至北麵,掣肘雖少,他幾乎可乾綱獨斷,收益也大,卻還遙遙無期,這幾處該怎麼選擇呢?

內侍忽然傳來急報:“銀台司進奏院急報!成都府路威州茂州羌蕃亂起,蜀守周煦進兵受挫!利州路轉運使、成都路分兵馬都監等人彈劾周煦坐待事亂,貿然進兵!”

爭論嘎然而止,宰執重臣們齊齊將目光投向趙佶,蔡京輕吐一口氣,王黼則是黑了臉。

形勢很清楚了,蜀地已亂,怎容宗澤王衝再在瀘州攪起風雲?

不再必須麵對選擇,趙佶如釋重負地道:“此事幹係重大,諸位卿家再從長計議,蜀地之亂,煩勞公相籌劃。”

蔡京沉聲道:“宗澤王衝所論可從長計議,但二人擅權興事卻不可不問!正值蜀亂,更要嚴責二人,以防再起邊亂!老臣以為,當罷二人,代以老成持重之人主邊事司瀘州事。”

王黼大急,邊事司幾乎就是靠這一老一少兩人在作事,蔡京此舉是要斷他邊事司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