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變中有變再生變(1 / 3)

王衝一行人百餘騎在古道間蜿蜒而行,坐騎偶爾踏在青石板上,發出嘀嗒響聲,讓王衝再生感慨。

出安樂城向東這十多裏路麵上,還殘留著漢時的古蜀道,而後就沒於山野之間。向北回古藺的路,都是商隊的騾馬踏出來的。

王衝之前所上西南策,主旨就是開發西南,而區域開發的前提則是修路。在西南地區,不管是唐朝還是宋朝,交通卻都還吃著秦漢的老本。

秦滅巴蜀後,便以通路為掌控西南之要,蜀守李冰不僅修了都江堰,還修了從成都到僰道,也就是宜賓的大道。始皇在位時,更雄心勃勃,令常頹從宜賓修路,向南經貴州威寧入滇境,抵達曲靖,全長近千裏。一路山高穀深,多在峭壁懸岩鑿路,隻能開出五尺寬的山路,這就是“五尺秦道”。

秦之後,漢武帝又接下始皇帝的壯誌,令司馬相如修西夷路,從蜀中通西昌,南抵雲南。再派唐蒙修南夷路,沿“五尺道”舊址入畢節,向東深入貴州腹地,達牂牁江畔,直下兩廣。沿著安樂水的這條蜀道,就是漢時南夷路的分支。

唐宋時已過開疆辟壤的時代,西南便沉寂下來,秦道漢道漸漸荒廢,雖還是商隊來往的主脈,卻無人維護,更無人續修。

就王衝所知,到了明朝時,局麵才有改觀。永寧奢氏的奢香管領奢氏和前身即為羅氏鬼國的水西安氏時,接連修了三條路,一條從畢節向西直抵烏蒙,一條從畢節向東抵達龍場,直通貴陽,一路建有九驛,也即龍場九驛。還有一條向北,連同畢節和古藺、敘永,也即此時的藺州、古宋。

如果此時能建成這三條路,將西南與蜀地乃至中原連為一體的進程就會大大加快,這正是王衝哀歎沒有奢香的原因。

這也隻是王衝閑時所想,能不能修路,由形勢而定,就算此時有奢香,也不可能修成這三條路。不過,在王衝的心中,對修路還是抱有期望。

“拿下旁甘,赤水河以北這條路就通了,而另一條路,還得看宗老爺子的嗓門夠不夠響亮。”

在王衝暗自思量時,汴梁皇城垂拱殿內,宰執重臣們正在趙佶麵前吵得麵紅耳赤,一份奏章在趙佶的案前攤開,奏章厚厚一疊,密密麻麻寫滿蠅頭小楷,看得趙佶直揉眼睛。

《再論西南事疏》,這是邊事司判官,知藺州事宗澤與邊事司勾當公事,知興文寨王衝聯名所上。

奏章用簡潔篇幅總結了邊事司一年來在瀘州所取得的成績,力證國家用事西南的正確。而後洋洋萬言,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標,總結為西南七條。

第一條是重厘西南羈縻製,將過往隻沿襲唐時羈縻舊製的紛亂格局進行全麵清理,以宣撫使司提領新的羈縻體係。宣撫使本為臨時所置的軍政要職,隻有執政大臣才可得此職,掌一路乃至數路的兵事錢糧,用以應付大事。例如童貫,現在就是宣撫河東河北陝西等六路軍政。

宗澤王衝建議,以宣撫司為統掌西南諸夷的常駐使司,該司集轉運司、安撫司、提點刑獄、提舉學事於一身。以便推行化夷入漢之策。

除開馬湖蠻、石門蕃部、羅氏鬼國、羅殿國等“遠夷”,其他向朝廷納土請封的藩夷,全都進行新封。去掉夷酋所領的“都督”、“將軍”、“刺史”等唐時名號,改以宣撫使司中的同宣撫使,宣撫副使等可世襲名號。而原本各藩夷所領軍州,也改以內地州縣製,藩夷頭領所領的差職,也改為知州縣事,隻是按羈縻所定,均可世襲。

第二條則是在以宣撫使司重厘羈縻製的基礎上,設立“黔州宣撫司路”,將藺州、溱州、珍州、滋州、純州、承州、播州、遵義軍、蠻州、矩州、南寧州以及黔州所領諸羈縻州都劃入該路。取該路州軍中勢強者藩主為同宣撫使、宣撫副使,分其地為州縣。朝廷在藺州設宣撫使司治所,統掌該路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