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陣訓練是下午的第一課,一個時辰下來,也就是照著石灰劃下的線站定,記住自己位置而已。上午是行軍隊列訓練,下午也是站位,卻已把這些藩夷漢子累得夠嗆,沒花什麼力氣,腦子卻燒得厲害,還有幾十號人挨了鞭子。不是頭領們強力彈壓,還有一隊著甲兵丁虎視眈眈盯著,隨時準備行軍法,這幾百漢子早就鬧了起來。
到了第二課,氣氛終於活絡起來,這個科目是漢子們最樂意學的,弓術、弩術、槍術和刀牌術,教的是個人戰技。
吳近教弓術,王世義教槍術,刀牌術是種友直遣來的一個親衛教授,羅蠶娘教的弩術最受歡迎。秀色可餐是一個原因,跟槍弓刀牌比起來,她所教的弩術更新鮮,藩夷頭領們也有眼光,清楚這套弩術的威力。
頭一日也不可能教多少,不過是看看各人的基礎,再解說下概要,定下訓練基礎。黃昏時散隊,眾人還意猶未盡,用過餐後,不少人又來了校場繼續比劃。
藩夷頭領們卻沒行動自由,集中在大帳裏,聽王衝講課。
王衝講什麼呢?
講三本書,《山海經》、《華陽國誌》和《史記》。
《山海經》自戰國時成書,漢時補著,宋時流傳的是晉時郭璞《山海經傳》,講天地玄黃,山海河湖,禽獸人俗,物產奇聞。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十數盞油燈將大帳映得通亮,十九個頭領加十九個親兵,一共三十八個學生駕著馬紮端坐,本以為會是私塾進學那般枯燥,卻沒想王衝講起了故事。聽到類似鯤鵬這樣的典故,不由得心馳神往,慨歎世界之大,自身之渺。
王衝沒有就著一本書說到底,講了幾則出自山海經的典故後,又開講《華陽國誌》。這本書由東晉常璩所著,講述古梁州地域內的曆史變遷,風土人情。《尚書-禹貢》曰:“華陽黑水為梁州”,意為梁州是東起華山之陽,西至黑水之濱,包括後世的四川、雲貴、甘肅、陝西乃至湖北一帶。
《華陽國誌》除了記述上述地區的地理人俗外,還寫了東晉之前的曆史變遷,王衝重點講了夔州路和黔地的內容,頭領們越聽越入迷,誰不想搞清楚自己故鄉的曆史沿革?
他們族類並非所居之地的原主,對幾百年乃至千年之前的曆史變遷知之甚少,這還是第一這麼係統地認識自己腳下土地的風雲變幻。巴人,夔人,越人,一撥撥變遷,沒哪一族能屹立千年。
《華陽國誌》淺淺說過,休息片刻後,王衝開講《史記》,今天他隻講《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這上古五帝,即是天下諸姓的先祖,黃帝是中土漢人之祖,而顓頊、帝嚳分別是黃帝之孫和曾孫,還是九黎三苗之祖”,當王衝說到這時,眾人若有所思。田忠嗣身邊的親衛,一個滿麵文氣的青年恍然一笑,似乎明白了王衝的用意。
接著王衝丟開了《史記》,隨口提到另外三本書,《三五曆紀》、《太平禦覽》和《尚書大義》。前者是三國時吳國人徐整所著,後者則是本朝太宗年間所編的國典,《尚書大傳》則是漢時伏生所著。拜王衝舊為神童時的過目不忘之能所賜,這些書都大致記得。
“盤古開天辟地,而後有三皇,三皇曰有巢、伏羲、神農,三皇之後乃有五帝……”
這是把五帝之前的先祖脈絡理了出來,說到“盤古”時,王衝故意發音含混,近於“盤壺”,眾人都是一愣。
“盤瓠?我們的盤瓠大王,漢人也認?”
頭領們沒說話,親衛們紛紛出聲。
王衝所聚的這十九家藩夷分布在川東南和黔東一帶,從溱州、滋州到播州遵義,都是古時夜郎國之地,其民多是周時楚國先民西遷所形成的五陵長沙蠻。更南麵的蠻州、南寧州也是後續遷居之地,漸漸演化為苗、瑤、嘹、獞、仡佬等族。而其中的主體,也即苗瑤,都將盤古或盤瓠作為祖先。
嚴格的說,盤古和盤瓠不是一個人,不過除了後世民族史專家會計較外,沒人會去在意,基本當作一回事。此時以盤古為源祖的說法,隻在苗瑤等族裏存在,中原漢民沒這個概念,但作為神話淵源,卻被文人用來補上《史記-五帝本紀》的先古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