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借力預推曆史磨(2 / 3)

王衝笑道:“《太平禦覽》是國家大典,朝廷都這麼記述,當然是把盤古當作天地之初。”

這話說得曖昧,《太平禦覽》隻是引用了《三五曆紀》的說法,而盤古開天地和盤瓠為人祖這兩件事也有差別,但對盤古的共尊卻是沒錯。

王衝總結道:“所以呢,即便我們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五千年前也是一家。”

眾人微微震動,還絕少見到將蠻夷認為一家的官人。

一個時辰的講課時間很快就到了,包括父親已擠入大宋官僚行列的田忠嗣,以及祖輩長於作入貢生意,因而對中原風物有所了解的龍延昊,這兩人都覺得時間太短,其他頭領積年困於本族偏狹之地,眼界不開,更是沉醉於王衝所揭開的曆史之漾中,當王衝宣布下課時,都還不舍起身。

沒多久,大帳之後的小帳裏,播州楊維吉、遵義軍楊文辰,南寧州龍延昊等人又聚在王衝麵前。原本這三人對王衝還隻是麵上盡禮而已,此時卻有了一絲自心底發出的尊敬。不止為王衝教授兵事,還為王衝對待藩夷事上所顯露的姿態所動。

“此時相聚的十九家,與羅國相比,離朝廷更近,離漢人更近。”

王衝的開篇語看似廢話,意思卻很直接。這不止是說藩屬關係,更是說血緣關係。羅國是烏蠻,大理是白蠻,自古世居當地,不像這十九家藩夷,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的楚越兩國【1】,更有白紙黑字的共同祖先。

“而你們更是漢家英雄之後……”

再一句話,讓三人心頭一緊。

王衝的話沒錯,南寧州龍氏以五代楚國懷遠大將軍龍德壽為先祖,播州楊氏奉唐時車騎將軍楊端為先祖。

王衝巡查羅國東麵的黔地時,也是以這兩家為重。龍氏不提,而播州楊氏,王衝初至播州拜會楊光榮時,聽聞上代家主叫楊文廣,嚇了一跳,下意識地道:“楊仲容何時在此立家了?”

楊仲容就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與演義不同,真實曆史裏的楊文廣,在宋時並不怎麼出名,隻是尋常的高級將領。先是在陝西抵禦黨項人,再跟隨狄青征討過儂智高,後在河北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官至侍衛步軍都虞候,熙寧七年,也即四十三年前就故去了。

楊家人還不知這個楊文廣,更不知楊業,聽王衝一說,也犯了嘀咕。他們先祖楊端也是太原人,楊業也是太原人,都有一個楊文廣,挺有默契,兩家楊是不是有關聯?

這個話題也隻是用來活絡氣氛,不管是楊氏還是王衝,都沒怎麼上心。

王衝自料不到,在真實曆史裏,明時話本《楊家將演義》興起,播州楊氏為彰自己漢裔名望,竟找大學士宋濂寫了《楊氏家傳》,將自己這一家楊跟楊家將拉在了一起。

宋濂在傳中說楊貴遷,也即楊光榮的父親,是楊延昭長子楊充廣的兒子。楊充廣隨父在廣西辦差時,與播州楊氏敘譜,發現兩家皆是太原楊氏一房。再因楊貴遷之父,播州楊氏家主楊昭無子,楊充廣便將其子楊貴遷過嗣,“至是,守播州者皆楊業子孫也”。

宋濂之說當然不靠譜,先不說楊延昭長子不叫楊充廣,若真是兩家敘譜,播州楊氏就絕不會再起楊文廣這個名字,這可犯了宗族大忌。

明時播州楊氏攀附楊業,背景是大明深入雲貴,推動改土歸流之勢,不僅楊氏,蠻州宋氏到那時已成水東宋氏,也將先祖宋景陽列為河北真定人。

附漢籍既是形勢使然,也難怪王衝強調兩家的漢人背景時三人變色,這是不是意味著王衝要逼他們獻土內附?

王衝似乎沒注意到他們的神色變化,自顧自地道:“本官聚這十九家,是將大家與羅國區分開,讓大家能與朝廷共進退。而你們在這十九家中更近朝廷,也要多多親近,相互照應。”

三人鬆了一口氣,原來王衝是將他們兩家拔出來特別照顧,這也算是分化之策吧。

王衝再勉勵了一番,三人熱情回應,送走三人後,王衝回帳,田忠嗣正等著他。

田忠嗣像是說笑般地道:“守正莫非以為,拉拉八輩子也靠不上的親戚,就能如意使喚他們?”

王衝扯扯嘴角:“使喚說不上,不過是指著他們心思稍微齊齊,別給邊事司扯後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