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涉人世的曆練(1 / 3)

在邱慶劍的童年時代,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父親和母親。父親曾經是教師,外公也是私孰先生,雖然父母最後都做了普通的農民,但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卻並不膚淺。父親讓他明白“以善良自衛是最好的自衛方式”,母親讓他懂得“磨難並不是一件壞事”。

童年歲月的邱慶劍沒有朋友,他是孤獨的,但他在孤獨中學會了孤獨,進而在孤獨中反思命運,磨練意誌。

1.以善良自衛

在長大成人後,邱慶劍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因為生理缺陷的緣故,我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別人的欺淩中度過的,這讓我的心靈蒙受了許多創傷。

那時,對欺淩我的人,我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可是,我是那麼的弱小,個矮體瘦,四肢細如麻杆,打不過誰,而且往往一還擊,便招來更多的圍攻者。

在我漸漸懂事之後,在父親的指點下,我改變了策略——

我以善良自衛。

不管別人怎樣對我,我都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別人,盡一切力量幫助別人。結果,許多欺淩過我的人都感到慚愧,進而成為了我的保護者甚至朋友。

人心都是軟弱的,在善良麵前。

父親的話——

罪惡的確讓很多人受過傷,但罪惡絕不是一種好武器,因為罪惡是不得人心的,罪惡的人是絕大多數人的敵人,其所受的攻擊是無法估量的。

善良是與社會道德觀相一致的,善良不會傷害別人,一點也說不上“鋒利”,但善良卻是一種攻無不克的武器,因為在一顆善良的心靈周圍,有數不清的善良的人的保護。

2.正確認識磨難

對於磨難,邱慶劍也有深刻的認識,他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總忘不了五歲那年栽蔥的事。

當時,我在我家的屋子旁邊開墾了很小一塊地,從菜園裏移植來新鮮的蔥苗。但蔥苗不夠,沒有將地栽滿。我四處尋找蔥苗,鄰家一位老人說有一點,但早已拔出來,扔在地邊,恐怕早已死了。我不敢放棄這一線希望,跑去搜尋,結果搜到一大把,但正如老人所說,它們差不多是死了。但我還是把它們栽在了地裏。

奇跡竟然出現了。

第二天整日豔陽高照,原本鮮活的蔥苗被烤得幾乎焦了,而從鄰居家找來的那些快死了的卻沒多大變化。第三天,第四天,仍是烈日,那些原本鮮活的蔥苗徹底死了,而被鄰家丟棄的那些,卻活了下來,頑強地長出了新芽。

母親告訴我,從死亡邊緣上過來的東西,生存的能力最強。

母親的話——

如果我們隻看到磨難的表麵,我們當然會怨恨,甚至喪失生活的勇氣。

但如果我們體會磨難的深處,我們會發現,磨難會讓我們的意誌更堅強,讓我們曆經磨難之後,能夠去承受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沉重打擊。

既然磨難在所難免,為什麼不將磨難視為一種禮物呢?

3.學會麵對孤獨

童年的邱慶劍,是孤獨的。正是這種孤獨,成就了他的深刻與堅強。多年以後,他曾經寫下一篇題目叫做《學會孤獨》的文章——

難耐孤獨,是因為我們不會孤獨。

不會孤獨,孤獨就象一汪泥潭,陷進去了,一切掙紮都軟弱無力;不會孤獨,孤獨就象陣陣秋風,撕扯著你原本青蒼的枝葉,磨蝕著你的棱角,瓦解著你的鬥誌;不會孤獨,孤獨就象大雨將至的沉悶天氣,讓你坐臥不安,心浮氣躁;不會孤獨,孤獨就象黑夜旅途中欲滅不滅的火,要亮不亮的燈,你隻能摸索著行走,無法邁開大步……

想擺脫孤獨嗎?走進人流,可是孤獨依然如水裹著你,如山壓著你;走進喧囂,喧囂中的孤獨卻更加可怕,如一把軟刀子,一下一下紮著你脆弱敏感的心……孤獨是影子嗬,甩不掉,躲不開;孤獨是頭發,總是高高在上!人是個體的人,沒有人能時時刻刻與你相伴相依並心息相通,這決定了孤獨永遠存在。

其實,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無上的享受——如果你學會了孤獨。

一個人孤燈獨坐,思緒飛馳,縱橫千裏,難道不是一種暢快?一個人走在河邊,垂柳依依,碧水幽幽,難道沒有一份詩意;一個人坐在藍天下一片綠草中,聽鳥語款款,沐花香馥鬱,難道不是一份怡然?一個人沉浸在一個故事裏或一本書中,為文字喜悅,為文字憂傷,難道不是一份輕鬆……

淨地高僧,書山學者,山林隱士,溪水釣翁,都是會享受孤獨的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是何等幽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瀾珊處”,是何等開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等閑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是何等詩意啊!

學會孤獨,孤獨中自觀內心,去妄存真,此時你最真實,最純淨;學會孤獨,孤獨中冷靜思索,此時你最具創造力。孤獨是泥潭,還可以長出最綠的草;是秋風,還可以塑造草的蒼勁;是沉悶,還可以在沉悶中爆發雷雨;是明明暗暗的燈,還可以是一首意象詩,可以是一幅意象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