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十七 十八(1 / 3)

貞妮要和小祝他們一起搞一個大的項目。

其實她在深圳的那家公司已經幹到了總經理助理的職位了。由於她的忠誠和勤奮以及工作的紮實和細心,總經理很器重她,把她提拔在自己身邊為助理。當得知她已經父母雙亡,隻有自己在深圳拚打時,更覺得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孩,對她就格外關照了。

總經理當初隻身闖蕩深圳也是曆經了坎坎坷坷,嚐盡了酸甜苦辣。那時的林小荷隻是一個複員兵。退伍人員到企業一般就是給安排一個保安幹幹,可是,他不想當保安,他在部隊是司務長,也不適合當保安。他要從基層做起,在一個國營單位——機械加工廠,他幹起了搬運工。當然,這不是目的,後來他又進了機械車間,他很鑽研,別人不經意的,不動腦筋的問題,他琢磨、研究。深圳剛開放的那個年代,青年人還都很愛學習,他比別人下得功夫更大。很快,他不但掌握了多種機械的操作,而且還進行了多項技術和設備的改造和革新。

可是,那時國營企業的惰性,用人機製的畸形使他的才能不可能發揮出來.

廠長原來是個臨時工,正趕上改革用人製度,沒有了框框,不分什麼臨時工、國家幹部了,所謂任人唯賢嗎,上麵直接考核,直接任命。他的七大姑的妹夫的姐夫在市裏管人事,他就順理成章地被提拔為廠長了。他不懂業務,不懂管理,卻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能力很小,脾氣很大。

林小荷還帶有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對企業忠心耿耿,非常負責任,他不但認真完成本職工作,還將在車間看到的和職工議論的問題和意見反映給上級。他覺得在企業裏幹就應該心裏裝著企業,對企業忠誠。企業搞好了,個人也得實惠;企業有了名氣職工也榮耀。

然而,這位領導並不買他的帳:“就他能,就他積極,別人都沒有意見,就他毛病多,吃飽了撐的。”

有一次,總務處主任反映說:“他很不錯,那天水池的下水口堵了,那麼些人沒有管的,是他用手摳開又髒又臭的垃圾疏通的。”

“那有什麼呀。”廠長不以為然。

“這是一種好的精神。”總務主任說。

“什麼精神,精神病吧!瞎逞能!”廠長就是這樣的水平。

廠長如此,“班子”成員本身就懶得管,更不想得罪“一把手”,反正自己待遇少不了,損失是廠裏的。廠長說什麼就是什麼,明知是錯誤還都恭維。廠長直接指派中層幹部為職工代表,這些小“中層”各有各的心理,生怕得罪了上麵自己淪落為“下層”,哪裏還敢代表職工說話。職工沒有提意見的份兒,哪還有什麼工作積極性。公家的事反正沒有什麼幹得好壞之分。企業表麵上看是一團和氣,其實是一潭死水。當然,死水臭到一定程度就得換活水了。

領導不想聽群眾的意見,是領導的悲哀,企業的群眾不想給領導提意見了,那是企業的大不幸。

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深有體會:“在企業裏最可怕的是每個人對企業的發展都漠不關心,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自覺創新,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如果員工有幹壞了也無所謂的思想,那麼這個企業是沒有希望的。”

客戶發現小林是個人才,把他聘走了。管技術資料的小穀也跟他一起走了。小穀在和他的工作中發現了他的很多“閃光點”,她由佩服漸漸地對他產生了愛情。

後來,他們結婚了。

他們吃了很多的苦,上班路途很遠,工作又緊張又累,沒有住的地方,就住在施工工地的簡易工棚裏。小穀幾次懷孕都沒有要孩子,那時連撫養孩子的條件都不具備。

現在回想起來,吃苦是一種財富,吃苦會讓人的生命力更加強健。有人說:“吃苦經曆是你成長的養分,以後你就會知道這種養分價值無窮。”真的很有道理。他們以後事業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

“逆境是弱者苦難的曆程,卻是強者的成功之路。”

再後來,他們成功了,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越做越大,還在深圳買了“豪宅”。妻子也不工作了,在家成了“全職太太”。

“你也別太勞累了,家裏的活咱找人幹。”林小荷想請保姆,妻子硬是不同意,還保持著“艱苦奮鬥的本色”:“花那個錢幹啥,我又不是不能幹。”

經曆了困苦的倆人現在享福了,還是恩愛如初。

貞妮經常到總經理家,雖然他們的年齡差十來歲,妻子還是和貞妮姐妹相稱。貞妮在深圳沒有什麼親人,不上班時常來幹幹家務,和姐姐逛超市、拉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