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秧歌”就是兩個村子或者更多村子的秧歌隊聚在一個村,一個隊或兩個隊從村東頭起,另一個隊或兩個隊從村西頭起,各自擂鼓各自扭各自的,看的人也比較分散,扭到兩個隊碰麵時,是最熱鬧的部分。這時兩個隊的鼓隊打的是一個節奏,兩個隊的領頭人“落毛的”,憑借武功,跟著鼓點,互相攔著,一起一落的像“打”、像“扭”,誰也很難過去,稱為“過人”,隻有‘落毛的’過去,後麵的才能一對一的“過”,‘落毛的’代表兩個村秧歌隊的實力,所以‘過’的時間較長。這個‘過’人的過程至少有兩個村的人觀看,就像現在的球迷一樣,本村的秧歌隊到哪裏去‘對秧歌’,村裏的一大半人都隨著去到那個村觀看,兩個或更多村的人聚在一起,人山人海,大喊大叫的助威。秧歌隊‘過人’時,除了領隊賽武功,令人看得緊張、捏一把汗外,其餘的都在‘過’時,看得人輕鬆愉快,尤其是這個村的‘鼓子’調戲另一個村的‘拉花的’,他們的動作誇張逗人,但不下流汙穢,而且還跟隨節奏,讓看的人覺得好笑、紅火。比如這個村的鼓子故意但裝無意地將胡子甩在對方拉花的臉上,而拉花的又故意用扇子扇他耳光,離得近時,拉花的故意假裝要向後摔倒,鼓子憐香惜玉去攙扶,拉花的就順勢仰躺在鼓子曲起的大腿上麵,一人臉朝上,一人臉朝下,麵對麵對視著,兩人的雙手還在不停地隨鼓點舞動,片刻之後,二人表現的互有好感,正要閉眼接吻時,被對方拉花的跟隨的鼓子看到了,一個飛腳踢過去,二人羞答答的散開了,這些動作都是隨鼓聲節奏扭動著完成的,看的人好笑舒服。當兩個教書先生盯頭時,二人都在看書不看路,捧著書撞在一起,誇張地又揉腦袋又揉腳,好不容易不疼了,換個方向走,結果又撞上了,又撞腦袋又踩另一隻腳。持續時間最長的是兩個‘累老婆’對‘過’,他們一會頭頂頭,屁股誇張的大扭特扭,一會又屁股頂住屁股,挺著碩大的肚子搖頭擺手的扭著,臉上表情一會嬉笑一會苦惱,就是‘過’不去,表示沒辦法的時候,兩個人坐在地上撒潑哭鬧,可撒潑哭鬧的動作依然是舞動,引得人們笑聲不斷,兩家的鼓隊也在此時加大了聲響,而那兩個人也在鼓聲中忘我的大扭特扭,他們兩人一過,兩個隊就朝前走了。遇到下一個隊再‘過’。這個完整的過程叫“盤江山”。
各村‘對秧歌’大同小異,可人們就是人山人海,毫不厭煩的重複觀看,幾場秧歌‘對’下來,小孩子們都學會了那些角色的動作,當秧歌結束後,他們自發地組成兒童秧歌隊,用嘴“咚嚓咚嚓”的伴奏,動作蠻標準的踢打扭動,引得還未盡興的人們為他們鼓掌呐喊。我想他們會成為未來的秧歌隊接班人。從初三到十三,各村不停的互相對秧歌,今天你到我村明天我到你村。或三四個村子的秧歌隊聚到一個村“對”再輪流,小孩子們和消閑的愛紅火的大人們就隨來隨去。從十三到十六,各村秧歌隊在自家村裏,白天黑夜地扭,村裏人也白天黑夜的看,越到後來幾天看的人越多,因為再不看的話,就要等到明年的現在了。十六一過,鼓聲全無,一片安靜。至此,今年的“年”就算過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