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微笑:“這卻簡單,如今平州鎮兵南征之後百無一還,隻剩幾十個老弱困守關城,就算是征來青壯,刺史府也無力整訓。使君可上書節度府,請節度府遣數十軍將來平州主持征募之事便可。”這個主意非常巧妙,對於張在吉來說,他本人是無意軍權的,由誰來領兵都無所謂,隻要有兵鎮守邊關即可;於節度府而言,平州在每年上繳定例不變之外,自籌賑災糧餉為節度府養軍,如此好事又怎會拒絕?可謂一舉兩得。
張在吉大喜,可隨即又麵帶難色:“隻是中軍如今都在重立,誰又肯到平州來當鎮兵?不僅軍餉待遇一應減半,而且還要當麵戰事險難……”他這句話點出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唐時藩鎮並非都由節度使說了算,節度使雖然在藩鎮內為名義之主,但並非一言九鼎。尤其是盧龍、魏博、成德這類傳承百年以上的傳統藩鎮,軍權其實是軍將群體的。節度使若是能夠讓下麵的軍頭們滿意,大夥兒自然擁戴他,若是厚此薄彼、不能服眾,甚或是隨意打壓手下的軍將而引致不滿,也自然會遭到軍頭們的遺棄。
就拿劉仁恭來說,六年前的時候他還是邊關鎮將,當時的盧龍軍節度使是李匡威,李匡威被自家兄弟李匡籌驅逐之後,李匡籌自任留後。這位新任留後沒什麼經驗,對於過了戍邊期請求內調輪換的劉仁恭所部沒怎麼搭理,他滿腦子全在自家跑到成德軍避難的哥哥身上,一門心思想著怎生除了這個後患。於是他的沒經驗終於釀成大禍,自感被忽視了的劉仁恭所部幹脆豎起反旗,直接開到了幽州城下,以河北三鎮承續百年的傳統實行了一次兵諫。沒想到新任留後的李匡籌竟然不按規矩辦事,不僅不好言撫慰劉仁恭所部,答應其內調的要求,反而出兵將劉仁恭所部打了個落花流水。
這一下子激起了盧龍全鎮上下軍將們的集體反彈。劉仁恭跑到河東後向李克用哭訴,引來了河東軍,在盧龍軍各大軍頭的內應下一舉攻入幽州。在這個獨特的年代,劉仁恭的這種反叛行為是占據了大義名分的,因而得到了大多數盧龍軍軍頭們的默契支持,於是成為了新的盧龍軍節度使。
張在吉所說的就是這麼一個傳統,如果幽州的各大軍將不願來平州當鎮將,節度府是不能強迫的。
身為北地人的馮道當然知道這個傳統,但他隨即笑了,道:“此刻已然不同往日,適才使君說節度府正在整軍,大帥雖然新敗,但地位卻愈發穩固了,節度府下令,如今誰還敢不遵從?”
張在吉搖頭道:“被迫而來與自願而來,差別可謂大矣!”一個不得不聽令前來鎮邊的將領,其所能起到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他對此並不抱什麼指望。
馮道想了想,道:“使君適才說幽州來人?”
張在吉略一猶豫,還是決定告訴這個他越來越欣賞的年輕人實底:“不錯,某與健卒營周指揮使相熟,他遣人告知了某一應事宜。”說完,幹脆從袖手中取出周知裕的書信遞了過去。
馮道接過來仔細看完,笑道:“使君不需擔憂了,自會有人前來平州。”
張在吉一愣:“你是說……”
馮道笑而不言,張在吉恍然,撫掌道:“大善!便請可道再辛苦辛苦,連夜措辭成文罷,蓋刺史府印章,明日一早便發幽州!”
馮道微微欠身:“敢不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