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中趕回幽州城西的健卒營時,整軍一事還沒正式開始,隻是聽說節度府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籌辦了。他向周知裕稟告了此番前往平州的經過,對於平州刺史張在吉是否真能如大夥兒所願上書節度府,誰的心裏都沒譜。該努力的也都努力了,大夥兒也隻能盡人事聽天命。
就在不安與期盼中焦躁的等了幾天後,城內節度府來了份公文!當周知裕當著密謀參與此事的趙在禮和李誠中的麵,忐忑的拆開一看時,臉上頓時露出了喜色。這是一份由節度判官簽發的谘文,發文對象為中軍各部,包括衙內軍、義兒軍、銀葫蘆都、山後軍及健卒營,征尋願意出鎮平州的各營主官,有意者於三日內向節度府報備。
周知裕終於如願以償的得到了赴榆關鎮守的任命,在這份任命裏,他將出任平州兵馬使兼榆關守捉使,職級不變,仍為從五品下的遊擊將軍。與周知裕任命書同時下達的還有盧龍軍新的整軍計劃,原定的健卒營撤銷方案不變,也就是說,健卒營短暫的四個月建軍史告一段落,從此之後,盧龍軍中不再有這個編製。
也許是考慮到胡虜入寇平州的特殊性,又或許是為了補償周知裕本人及健卒營在南征中立下的大功,經大帥劉仁恭點頭,節度府特許周知裕赴平州征募青壯,組建一支三營標準建製的平州鎮軍,一應糧餉由平州自籌。所謂標準建製,即衙內軍所實行的五都為一營,每都一百人,周知裕轄下將允許組建一千五百人的平州軍。
盧龍軍內的編製為十人一夥、五夥一隊、兩隊一都、三都或五都一營、兩營或五營為一廂,再上則是獨立的軍。各軍的名稱也自不同,比如大帥衙內軍、義兒軍、山後軍等稱“軍”,銀葫蘆都、霸都騎稱“都”,健卒營稱“營”,都有其來源與傳統。
當然,節度府是不會允許整軍之後再次出現地方軍頭的,因此,在編製中,都頭以上軍官的任命需向節度府專請,至於隊正及以下軍官的任命,則由周知裕這位新任的平州兵馬使與平州刺史府合議,屆時行文節度府報備即可。無論如何,周知裕保住了自己地方軍頭的地位和獨立職權,他大大鬆了口氣,隨即將一應情況通報全營。
周知裕召集全營三百八十七個弟兄,做了一番聲情並茂的動員,他希望大夥兒能夠隨他遠赴平州,抵禦胡虜的入寇,保一方安定。同時,他還許諾,凡是跟隨他的弟兄,他都會記在心裏,合適的時候,必然有所回報。
赴平州禦邊是危險且辛苦的,按照整軍計劃,原健卒營弟兄將在全營撤銷後編入大帥衙內軍,所享待遇要高出不止一籌。許多弟兄剛剛從南征的大敗中逃回來,經曆過生死艱難後,自然不願再去邊關追隨周知裕,因此,周知裕的動員效果並不理想,等到他赴平州上任的最後一刻,願意跟隨前往的一共才有八十三人。八品及以上軍官一個沒有,正九品上仁勇校尉一人、正九品下仁勇副尉一人、從九品上陪戎校尉兩人、從九品下陪戎副尉九人,軍官合計一十三人。其中四人為周知裕親衛,剩餘九人分別為九個夥長。
麵對這一狀況,周知裕頗感無奈,但隨即便重新振作過來,他的心思已經放到了平州,放到了榆關,隻要身邊有了這幾十個經曆過戰場廝殺的老兵,到哪裏不能重建起一支軍隊來?
薑苗似乎是認定了李誠中,無論李誠中去哪兒,他都願意跟隨。周砍刀和周小郎則因為全村被屠,已然舉目無親,便選擇了前往平州。張興重一直對此沒有任何回複,李誠中問過他兩次,他都搖頭不語,也不說去,也不說不去。李誠中倒是很理解他,畢竟一家子都在幽州城內,讓他去戍邊確實為難了些,因此便不再多問了。鍾四郎一直有從軍的心願,期盼著能夠戰場上取得功名,這次也跟了去。而王大郎願意前往平州的原因則有些投機,他的說法是,跟隨周知裕去的人越少,他的機會才越多。
出發的那天清晨,酉都共有十八人收拾行裝跟隨在李誠中身後,其中還包括火頭軍趙大以及兩名弓弩手孟徐興和焦成喬。整個酉都也是隨同周知裕前往平州的隊伍中最為齊整的,這讓逐漸了解酉都內情的指揮使周知裕對李誠中更為另眼相看了。
當隊伍繞行至幽州東門外時,李誠中看到了張興重。他背著一個大大的包裹,氣喘籲籲的從後麵追了上來。周砍刀當胸就是一拳擂了上去,笑罵道:“每次都那麼慢!”
張興重喘了口氣,嘿嘿一笑,然後對李誠中道:“非是某不想去,隻是家中父老俱在,是以有些猶豫……”
李誠中點頭道:“怎麼又決定去了?”
張興重歎了口氣:“聽說是要赴平州禦邊,某家大人非要趕我去……”一聽說是張興重老父親的主意,李誠中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位老都頭酒醉時高呼“殺!殺!殺!”的一幕,當下便笑著將張興重拉進了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