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齊襄公被大夫連稱和管至父所殺,立公子薑無智為國君。其實兩個人殺他也不是因為和他有什麼深仇大恨。起因於兩人奉命駐守在國土邊疆,兩人被派出去時候問了下外出戍守多久,齊襄公當時正吃西瓜,隨口說了明年瓜熟時候吧。
到了第二年瓜熟時期,齊襄公正與文薑在外遊玩沒有回來,也根本忘了戍邊將士的換防約定。恰好這個時候齊國邊境有不少動亂勢力。連稱與管至父兩位大夫想著該換防了怎麼不換?要是出了問題是自己的還是下一屆守將的?為了不擔當這個責任,就私自回齊都淄博了。
但是私自撤防這種軍國大事,可不是說撤防就撤防的,要是齊襄公追究下來,肯定是自己的罪過,可是現在已經回來了,齊國大環境也是人心離心離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漫遊歸來身心俱疲的齊襄公幹掉。齊襄公整天與文薑歡樂,哪有還手之力,於是被殺死。
齊襄公死後的曆史就很明了,鮑叔牙擁戴的公子薑小白與管仲擁戴的公子薑糾,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最終小白獲勝,他沒有記仇,反而任用仇人管仲為相,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誕生。
而這時的魯莊公自然還是魯莊公,年長了不少,不過政績上並沒有什麼建樹,值得慶幸的是,母親文薑在禚地呆不下去了,自然回到魯國,之後也一改往昔,成為兒子魯莊公的助手,一心一意地幫兒子魯莊公處理國政,由於她手腕靈活,心思細密,幫助兒子處理了不少國家事務,最值得一說的是還在長勺挫敗了齊桓公的進攻!
隨著時間的流失,齊國雄大無比,幾乎所有的人都忙著歌頌齊桓公的霸業去了,齊襄公與文薑的那些風流往事、魯莊公的那些丟人現眼之事,漸漸地被曆史遺忘,隻是長存在《詩經》中被後人翻過來覆過去的研讀。
父搶子妻,混亂綱常
——《邶風·新台》故事
曆史上曾有的好幾場老子搶兒媳事件,鬧得轟轟烈烈了。《邶風·新台》詩中的應該是記載最早的了。
新台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新台倒影好鮮明,河水叮當流不停。本想嫁個美少年,誰知嫁個老太公。新台倒影長又長,河水不停長流淌。本想嫁個美少年,嫁個老公真不祥。撒下魚網落了空,一個蛤蟆掉網中。本想嫁個美少年,換得駝背醜老公。哎,是誰這麼倒黴呢?這詩中有著長長的故事。
當時齊國的薑氏盛產美女,上流人世都認為要是娶到齊家女子做妻是人生最大的樂事。《陳風·衡門》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薑。”最出名的美女要數薑家女兒莊薑了,也就是前邊說到過的中國有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繼她之後的薑家女兒依舊漂亮似花,聞名各國的有文薑、宣薑兩姐妹。
公元前718年時候,宣薑到了要出嫁的15歲,前來求婚的人就絡繹不絕,門前的台階都快踩踏了。等到夏天時候,臨近的衛國派來了使者,為太子姬及提婚。姬及這時候也差不多十六七歲,儒雅俊美,在各國也是很有名的,宣薑的父親齊僖公當即就答應了這樁近乎完美的婚事。
但事情卻並沒有朝著它應有的方向開始發展。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回到衛國,腦子一轉,為了自己的高升,何不將小公主說給大王?於是這個馬屁精立即向衛宣公稟報:齊國的小公主是古今少有的絕色美女!
衛宣公是個大色鬼,在他老爹死後,竟和他的庶母夷薑私通,生下了兒子姬及。馬屁精還真抓住了他的要害,知道他會就範。君臣兩個就商量了一個偏親的計劃——太子被派往宋國出使,衛宣公在淇水河邊修了一座行宮“新台”之後,使者打著為太子娶親的旗號去齊國迎親。雕欄玉砌,高台之上,衛宣公衣袂飄飄等待,與此同時美麗的宣薑身著華服,來到夫家的國度。當宣薑揭開蓋頭才發現,當初來相親的俏郎君變成了一個胡子花白的老頭兒。
這成為一個上對花轎嫁錯郎的故事。同樣的事,還發生在楚國,楚平王為兒子娶親,選中了一位秦國姑娘。可使臣費無忌提親之時看到姑娘如此美貌,便認為這麼漂亮的姑娘應當獻給當權的楚平王。於是,在費無忌的巧舌如簧說服下,這位本該成為太子夫人的秦國姑娘,成了楚平王的妃子。
父搶兒媳事件,無亂當時或是後世都是無恥之事,衛國人就有了這首《新台》諷刺衛宣公的穢行。詩中的“籧篨”、“戚施”這些此都是形容男人老醜狠惡的形貌,倒也是頗為符合衛宣公當時的形象。
《詩經》中常用“魚網之設”來指代求婚,詩中說,張開網本想捕一條漂亮的大鯉魚,兜起網卻發現裏麵是隻癩蛤蟆,沒有嫁到一個翩翩美少男,美麗姑娘的歸宿竟然是一個老醜無德的家夥。這就是俗話說的“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足夠悲哀。
在中國的曆史事件中,帝王後宮顛倒倫理淫亂無常多之又多,即使是唐漢盛世也有“髒唐亂漢”之稱,就是說唐漢兩代也是宮廷亂倫糜爛。但是,和他們的前輩衛宣公比起來,怕是遜色多了。因為他把自家的關係全都搞亂了,他有個“兄弟級”自己的兒子姬及不說,占了兒子老婆後又生下兩個“孫子級”兒子壽和朔。
而悲劇還沒有結束。太子姬及見自己的老婆變成了“小媽”,如何不惱怒,但又無能為力,隻能作罷,默默接受這一恥辱的安排。宣薑的二兒子壽仁義儒雅,與姬及的關係也很好,而朔卻是個陰謀家,想取代姬及的太子地位,就製造謠言說:姬及從未忘記父親的奪妻之恨,現在正在陰謀造反呢。越傳越開,衛宣公當然知道了,於是獸性大發,又派姬及到他國出使,企圖在半路殺掉他。當然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這些年自己在兒子的麵前一直不好意思,心狠的他想也許永遠不再見到他會好一些。
人們常說“虎毒不食子”,但實際上在權力與親情的天平上,天平是經常傾向於權力的,尤其是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中,曆史上的事件屢見不鮮,最著名有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不注明的更加舉不勝舉。宣薑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忙讓壽去給姬及送信。可是姬及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會對自己下次毒手,堅持出使。壽就自己想了個辦法——送行之時,故意將姬及灌醉,自己代替出使。結果是,壽先被殺,當姬及醒來趕上,隻好看著血泊中的弟弟痛苦流涕,此時殺手一不作二不休,將姬及也亂刀砍死。
多行不義必自斃!好色淫蕩、心狠手辣的衛宣公在殺死自己兩個兒子後不久也死去了。
他的一生荒淫無度,無恥有加,家庭關係混亂異常都是他搶奪兒媳造成的。對於這個故事,唐代的玄宗自然知道,或許他當初看到先秦故事時候也曾暗自發笑。
可是他自己又一次上演了一遍,舊事重做——奪取了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為了掩蓋自己奪取兒媳的醜惡行為,唐玄宗還先讓楊玉環自己請求進宮做宮女遮人耳目,為了安慰自己的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父奪子妻,成為唐朝宮闕的一大醜聞。但一曲《長恨歌》卻將他的荒唐演繹成了一場千古愛情絕唱,感動許許多多人們,曆史的真像幾乎被掩蓋。
誰不希望擁有一場天長地久,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裏,男女的相愛與結合更多的像是一場契合,沒有預料之中的開始,亦沒有想象之中的結局,當配錯對,上錯轎的時候,這些故事中的人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後世恒久的笑料了。
鼠尚且有皮,何況人乎
——漫說《鄘風·相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 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魏風·碩鼠》這首民歌因為選入中學教材而被耳熟能詳,《毛詩序》中說:“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它和《伐檀》一樣,都是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
不過,讀起來比《伐檀》更有戰鬥力。《伐檀》中隻有直呼其名的憤怒,並沒有具體的反抗措施,而《碩鼠》不但有憤怒,還有反抗,“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貪婪的大老鼠,不要再吃的我糧食了!反映著奴隸們捍衛勞動成果的正義要求,提出了要求,就如後代那麼多次農民起義都有自己的革命要求一樣,有著深刻的進步意義。
同時也形象地刻畫剝削者的醜惡麵目,“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奴隸們長年的勞動,用自己的血汗養活了奴隸主,而奴隸主卻沒有絲毫的同情和憐憫,殘忍無情,得寸進尺,剝削的程度愈來愈強。“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到“樂國”,再到“樂郊”,奴隸們似乎已經有了對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幻想著能找到一塊理想的國土,自此擺脫嚴重的剝削,再也不用哀傷歎息地過日子了。這是人間理想在神話中的呈現,有點象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設想的樂土。
中學學習,大家記得了對剝削階級“碩鼠”的痛恨,而《詩經》中,老鼠的麵子似乎特別大,作為一種不討人喜歡的動物,寫到“鼠”的詩歌就有五首之多,不過都像《碩鼠》一樣,把鼠作為痛斥或驅趕的對象,給後世留下的印象就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其中一首給老鼠的麵子最大——老鼠和禮儀沾上了邊。這就是《鄘風·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