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的信民在拜山途中,匍匐在山腳下,親吻著大地,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與天地同在,也會讓看到的人們心生敬意,蒼天之下,留給人們的從來都是蒼茫大道,隻是有人,從來就要選擇崎嶇小路,蹣跚而上終不知悔悟,人生在於態度,即便不如信民那樣俯仰天地,至少也應當是謙恭如斯。
醜聞滿天飛
——漫說《鄘風·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茨,就是我們在路邊或者牆頭常見的蒺藜,一種果實帶刺的植物,它的生命力極強,耐旱,一旦牆上長,就很難清除,誰去除掉它都會被刺傷。《鄘風·牆有茨》這首詩歌中說蒺藜長在牆壁上,很難拔去。高牆大院內室裏的話,不能夠傳揚出來,若是被外人知道了,汙穢言語不能入耳。
《牆有茨》是譏諷的衛宣王私通母妃,霸占兒媳宣薑、父子兄弟相殘、而後宣薑再嫁這些醜事。王室的醜聞,瞎說亂傳會招惹是非的。可是大家還都是知道了,甚至於衛國人還編成歌曲來唱著,以表示這事是對整體衛國人的侮辱。
自古高牆大院中多有見不得人的醜事,奪利爭權,爭風吃醋,紛紛擾擾數千年。衛宣公的那些事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史書上記載,衛宣公派出的殺手殺掉自己的兩個兒子姬及與壽,然後自己也在不久也死去。他大概不會為殺了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傷心後悔,亂倫如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幾個孩子,還不及一些路人,當時有人做詩一首歌頌兄弟二人爭相為死的情深———《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意思是說你們倆乘船走了,船影漸遠漸沒。多麼思念你,千萬不要遭遇災禍啊!深深體會到對二子安危的關懷與祝福。
衛宣公殺兩個兒子時候,朔躲在暗處盯著暗喜,在這之後,勝利者朔登上了王位,就是衛惠公。好景不長,衛國人就發動了政變,貴族們不能忍受一個壞蛋做自己的國王,朔被趕到了母親宣薑的老家齊國。宣薑沒有被趕走,不過她落在了衛國的貴族手裏,貴族們也不敢拿她怎麼樣,她是齊國的公主,此時齊國的國君是宣薑的哥哥。為了不傷兩國的和氣,商量了一個好辦法——讓死去的衛太子姬及的同母弟弟昭伯,迎娶宣薑,兩國重修於好。宣薑在這裏就是一個政治玩物,被強行舉行了婚禮,兩個人還有了五個孩子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以及後來以詩歌聞名後世的許穆夫人。
故事到了這裏,宣薑一人就有了多重的身份,荒唐的婚戀故事在她身上上演,這種事情不用誰說,當然婦孺皆知。這首《牆有茨》,八卦得夠可以,一再地說:“不可道也”、“不可詳也”,內室裏的話兒,不可細講,要是細講,說來那話就長了。內室裏的話兒,不可說出來,要是說出來,那可真的羞煞人呢!隔著近三千年的時光,我們似乎還能看到當時人們的交頭接耳、神神秘秘訴說情景。
《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賈元春之口把宮廷說成是“見不得天日”的地方。上層統治者以為自己高大的院牆,都能阻擋住了語言的流動、事情的隱瞞,殊不知,在民間的民眾,他們更很有興趣了解高牆大院之中發生的趣事。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還是有一定的輿論新聞自由。政府還設置有采詩官,采集各種事情製作成歌謠傳唱,通過民歌的傳唱,引發社會輿論,促進統治者某些政策的改變。最初周公製訂有製度,要求後代都要遵循,周朝當時禮法觀念還是較強的,衛宣公的行為是嚴重違背禮法,即使他貴為王侯,同樣要受到輿論的譴責。《詩經》中,有好幾首都與衛宣王的亂倫醜聞有關,他也絕對沒有想過自己的醜事會成為《詩經》的素材。
遺憾的是,後世的大富大貴並沒有從《詩經》中吸取教訓,依然以為高牆能夠阻擋醜事的外傳,幾乎每天都有醜聞的發生,小醜不斷,大醜時候人性、親情都統統拋棄掉。漢唐盛世,後世留名,可在盛世的背後都有著怎樣的醜聞,呂後爭奪權力,在對付情敵戚夫人時候,將她的手足全部砍斷、眉發全部剃去、耳朵、舌頭、雙目也全部混掉,丟棄在廁所中讓她備受痛苦而死去,李世民玄武門射殺親哥哥,骨肉相殘,這就是“榜樣”,等到武則天奪寵時候,心一狠下來親手掐死了自己女兒……
而亂世的醜聞就更不要說了,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更是淫亂與醜聞不斷。南朝宋時劉子業,繼位之前就和自己的姐姐山陰公主關係曖昧不清,繼位後更是與她成雙成對出入宮庭宮廷,淫亂其中,不顧一切,同時他又忽然看上了早已嫁人的姑姑新蔡公主,於是就召她入宮,下詔稱她已經病死,留在宮中供自己享用。這個昏狂的少年,自己亂倫還不說,他還讓王妃公主們進宮,令侍臣們分別配對,在朝堂淫樂不休。還有北齊文宣帝高洋,一年四季都脫衣裸奔,連隨從都難以忍受,他還征集民間婦女,使其脫衣裸體讓從官們朝夕觀看,發表看法!
這就是高牆大院中發生的事情,盡管傳揚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有句俗話這樣說:“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曆代封建社會都強調倫理道德,他們隻要求對下不對上,要求百姓遵從禮教,自己卻寡廉鮮恥。道德的虛偽性也就此表現出來,上層社會就如此,怎麼給百姓樹立威望?醜聞滿天,又怎麼能長久?
時間踐踏著記憶而過,人們往往不由自主的選擇遺忘,往事如潮水般的褪去,最終隻留下細枝末節被深埋曆史的罅隙之中,雖說塵埃已經落定,但有朝一日,這些往昔會風化成石,斑斑駁駁的後人挖出,賦予它們自有的定義和價值。
齊國有個外甥是莊公
——《齊風·猗嗟》看魯莊公
文薑、諸兒亂倫,被父親齊僖公嫁到魯國,成了魯桓公的夫人,等到諸兒即位為齊襄公時候,文薑要求丈夫一起去齊國祝賀,於是兩人舊情複燃,導致魯桓公被殺死,造成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事件。
這還沒完,文薑滯留齊國不歸。正當文薑、齊襄公兄妹兩人在齊都臨淄如膠似漆纏綿時候,那邊魯莊公吃不消各方非議,派遣使者來接母親回魯國去為父親守寡。於禮法上,文薑新喪夫君,兒子嗣位,理應回國照顧一切,文薑拗不過公理,隻得戀戀不舍地登上馬車。但是心中實在舍不下胞兄,當轆轆的車輪行駛到齊魯之間的禚地時,文薑就命令停車不進,對魯國的大臣說:“這個地不屬於齊國也不屬於魯國,正是我的家呀。”
魯莊公隻好派人在禚地建造宮殿,讓母親在此居住。身為人子,也隻能如此。齊襄公聽說文薑滯留禚地,心領神會,也在禚地附近了一座離宮。兩處美侖美奐的宮室遙遙相對,此後,薑諸兒頻頻“行獵”,目的地當然都是禚地了。史書上記載的次數很多,他們的相歡一次比一次光明正大,《左傳》在記載這些時候毫不客氣地批了句:“奸也”。
雖然二人頻繁相會,但齊襄公後宮沒有正妻,為了中和與妹妹的風流韻事帶來的非議問題,他決定向周王室請婚,求娶當時周莊王的妹妹。周王室盡管敗萎,但是規則還是有很多要堅持的,禮製上規定,王室的婚嫁要有同姓公侯來主持的。四處搜尋,這項任務就落在了同為姬姓的魯莊公頭上。
魯莊公會為他主持麼?他的身份很是特殊:齊襄公是自己的舅舅,也是母親的奸夫,同時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這使得自己在婚禮上很是尷尬,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但母親堅持讓他主持,魯莊公一時成為諸侯之間的笑料。
笑就笑唄!此後不久,魯莊公得到了好處。就是齊襄公邀請他一起去討伐衛國,也就出兵了,打贏之後,齊襄公把戰利品全部送給了魯莊公。這是拉攏措施,魯莊公年少不知,頓時覺得舅舅待自己這麼好,就把殺父之仇、母親通奸給自己帶來的困惑全拋到了腦後。
對此,魯國人還沒有說什麼,齊國人就對他們的國甥看不過去了,做了首民歌《齊風·猗嗟》來諷刺魯莊公。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
初看詩歌,全是對魯莊公的讚美。他生得多麼俊美,眉宇寬又廣,身體高又壯,射箭之前的舞也跳的很好,射起箭來的姿勢也煞是好看,箭法也是一流,整整射了一天標靶,竟然沒有一箭稍稍偏離,如此高超的技藝,一定可以力抗外患吧。好一個藝高貌美的年輕君主,齊人感歎地說:“真不愧是我的外甥啊!”
齊國人的稱讚頗可以玩味的。幾乎全世界都知道魯莊公母親與舅舅的那點奸情,父親在齊國被謀殺。父親死後,他年少即位,沒有報仇,也沒有能阻止奸夫淫婦的繼續交往。魯莊公還跑去為奸夫主持婚禮,惹人嘲笑。讀讀詩中的話就知道是嘲諷,魯莊公雖然英俊還威儀有加,並且擅長射箭,卻不能端正家庭,反而和殺父仇人相善。那裏談得上治國安邦!對於這樣一個國君,齊人還要讚美他?難怪《毛詩序》說《猗嗟》是以美為刺了。
《詩經》中還有一首《齊風·敝笱》:
敝笱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徒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徒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車子歸止,其徒如水。
這是說魯莊公母親文薑回娘家的情景,翻譯一下就是,破簍攔在魚梁上,鯿魚鯤魚心不驚。齊國文薑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雲。破簍攔在魚梁上,鯿魚鰱魚心不虛。齊國文薑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雨。破簍攔在魚梁上,魚兒來往不惴惴。齊國文薑回娘家,隨從人員多如水。詩中的“如雲”、“如雨”、“如水”,寫她的風光無限,諷刺著兒子魯莊公的軟弱無能,那麼母親文薑,是何等的歡樂了。
就這樣齊襄公與文薑又亂倫了幾年,兩人經常四處遊玩嬉戲,有時候常年不歸,國政自然好不到哪去。而危機就必然在潛伏中激化。大夫鮑叔牙跟隨公子薑小白出奔到莒國去了,管仲也跟著公子薑糾跑到魯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