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棄婦,多情空餘恨(3 / 3)

古代的一夫多妻製度。從先秦就開始存在了,形成男權社會,在這種社會意識統治之下,女子心中有苦怕也是沒有地方去訴訟。即使到了官府,頂多也算家事,還要丈夫回家處理。一夫多妻製,造成眾多多家庭矛盾,釀成悲劇,《穀風》中的女子作為家中的原配夫人卻沒有權力控製丈夫新娶的小妾,反而被趕出家門,是非恩怨也不會就此罷休。小妾成了夫人,必然會與女子留下的兒女產生矛盾,矛盾此起彼伏,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女子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她怎麼放心自己的親生兒女處於矛盾重重之中,也就難怪她一直舍不得走開!

不過,死賴在那裏也不是辦法,放在現在來說,離開家就麵對了一片更為廣闊的人生。人心已經變了,愛情早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就好像天會晴朗也會下雨一樣。被趕出家庭的女子,不妨收拾起心情重新開始生活。

電視劇《庭院深深》的片尾,歌手薑育恒的聲音歎息,唱出的《不如歸去》,很適合《詩經》中的這些怨女:

多少的往事,已難追憶

多少的恩怨,已隨風而逝

兩個世界,幾許癡迷

幾載的離散,欲訴相思

這天上人間,可能再聚?

聽那杜鵑,在林中輕啼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啊,不如歸去……

如花美眷,敵不過似水流年

——《衛風·氓》有感

愛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古老而又綿延的主題,愛情詩作為愛情的藝術結晶,歌頌真摯純潔、堅貞不渝的愛情主旋律,美化、潔淨著人類的情操,隻是哪有那麼多的完美結局的故事,哪有那麼多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樣恰到好處。更多的是殘酷的愛情悲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複關。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在故事的開始,似所有愛情故事的開始一樣甜美,甚至帶著些浪漫的氣息,一個善笑的男孩走向一個賣絲的女孩了。但這個男孩並不是來買絲的,而隻是以買絲為借口來靠近她,對她說好聽的話,最後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希望和她結為夫妻。之後的交往充滿,兩個人在一起總覺得時間過的飛快,分開的時候彼此戀戀不舍,有了些“從別後,憶相逢,幾回夢魂與君同”,還有那“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的意境。

這是詩經中最常見的青澀愛戀,男女相悅的初戀情愫在《衛風 氓》中展露無疑,這首詩一共六章,每章十節敘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上演的愛情現實長詩——癡情女子負心漢。一位癡情、勤勞、善良的女子卻被背信棄義、自私的男人始亂終棄。長詩之中,似乎依然可以聽到這位女子的悲愴呼聲。

接下來的故事便出現了逆轉,女子在幾經等待之後,男子依然不來接她,就在她以為男子變心的時候,愛人如期而至,原來相愛也是要經受種種等待的折磨才能成就好事的,女子懷揣著內心的幸福和忐忑坐上了男子的婚車。

新婚過後,愛情的甜美被繁雜的婚姻瑣事取代,當日的青澀少年也不會再守候於城牆下等待那位如絲的姑娘,他們雖然結為夫妻,但卻再也沒有了當日花前月下的甜蜜,取而代之的是無休無止的操勞。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在這段時間裏他們還在自家的庭院桑樹下許下永不分離的誓言,同時希望自家枝繁葉茂,多子多孫,幸福美滿。女人守著這幸福的盟誓,每天為家庭為孩子辛苦操勞,疲憊之中也會覺得幸福,因為付出是愛情的基礎吧。女人可以忍耐承受,隻要夫妻和諧,榮辱與共。家庭也由於勤勞而逐漸富裕。

然而,女人想到沒有想到,自己得到的回報是一紙休書!“原想同你白頭到老,但相伴到老將會使我怨恨。淇水再寬終有岸,沼澤雖寬有盡頭。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回想起來都是歡樂,山盟海誓都還在,怎麼會料到反目成仇。”

現在要怎麼樣?新人將要進門,自己是鬧是吵是回娘家要做個決定。《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回娘家後的待遇便是女子當下的境況。

在比《孔雀東南飛》更早的先秦時期,想必一個女人要忍受更大的冷嘲熱諷壓力,而且,回娘家後本來以為可以向親人哭訴自己的不幸遭遇,隻會換來的兄弟姐妹們冷漠的容顏。

靜下來,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回憶曾經發生的點滴,她經曆過《蒹葭》、《靜女》、《桃夭》中的任何一種感情曆程,以前的那些甜言蜜語、男歡女愛、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似乎曆曆在目,而又漸漸遠去。

經過了時間的打磨,現在可以說是曆經滄桑,她知道,如果自己不走,留在這個是非之地,對自己更加不利,離開這裏,也許會有更大的機會與希望。於是發出一聲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在三千多年前可以把婚姻之事看得如此清晰透徹的女子,怕在厚厚一本《詩經》中找不到第二位。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終於結束這無奈的愛情,女子無言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韶華易逝,歲月無情。任何東西都會被時光無情地帶走。

在我們看到的所有童話故事的結尾都有過這麼一句“自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一直到永遠。”這個“永遠”便沒有再提,如果這個童話故事繼續進行下去會是什麼樣子?如花美眷,怕也敵不過似水流年。

漢代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經曆了“文君夜奔”、“當壚賣酒”的浪漫愛情之後幸福生活在了一起,可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是司馬相如的變心,他想要納妾。完美的愛情故事就變了味道。而千古佳話梁祝故事本身就是舍身成義,在化蝶的最高潮結束,犧牲了兩個人的性命,保全了完整的愛情,所以千年之後,哪怕是萬年之後,依然是感人肺腑,令人向往。

不敢想象,要是故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衝破重重阻礙,自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一直到永遠,他們會不會也像司馬和文君一樣,似水流年之中,愛情變了味,或者索然無味,感動不了後人。

究其原因,愛情專家稱,是男女對待愛情的態度與觀念。法國女作家斯達爾夫人說過,愛情對於男子隻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對女人則是生命的全部。男女差別太大,用一個形容就是男人把愛情當作點心,而女人把愛情當作了主食。

陳可辛導演在電影《如果·愛》中說,有多少愛情故事,就有多少愛情悲劇。這在於男人的濃厚興趣在於沒有得到女人之前,他們會為“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的錯過而遺憾相思,而得到之後,也會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誘惑而陶醉。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女人在愛情和婚姻中扮演著悲劇角色。

隨著時間的流逝,歡樂結束,男人覺得愛情的失敗是一次情感的經曆,是一次打磨,而感情的失敗對女人來說則是幾乎毀滅了她的世界,殘酷的現實打碎女人的夢想與憧憬,換來的隻有無窮無盡的痛苦和長歎。

“琴尚在禦,而新聲代故。”女人麵對舊物隻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的感覺,她們要的不過是一個男人可以陪自己白首到老。但是,“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是儂愁”當在時間的洗刷中,容顏衰老,隻能剩了一種“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情懷了。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婚姻當真是要比戀情多了幾分輾轉,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就是這樣奇怪,不是當初的一語空言就可以約定終生的,當日你儂我儂,今日也可以淡漠視之,這裏完全沒有公平可言,誰叫愛情的發生和結束同樣倉促呢。

怪隻能怪經年之後,華顏不再,誰比誰殘酷,誰便是最後從愛情潮水中全身而退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