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男耕女織度流年(2 / 3)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了一首關於采詩官的詩歌:

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

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滅秦興至隋氏,十代采詩官不置。

郊廟登歌讚君美,樂府豔詞悅君意。

若求興諭規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

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絕諷議。

諍臣杜口為冗員,諫鼓高懸作虛器。

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媚。

夕郎所賀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裏遠,君之門兮九重閉。

君耳唯聞堂上言,君眼不見門前事。

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

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無利。

君兮君兮願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白居易的詩中還說了不少采詩官的政治意義,不說這些,隻說對《詩經》的貢獻,怕是誰都比不上的。人們談《詩經》,常說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功勞,其實,首先做出功勞的就是采詩官,沒有他們采來如此好的詩歌,哪會有他們的編輯?采詩官也許不知道,他們聆聽歌謠刻畫文字的時候,將會成為一個古老國度文學的源頭,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它們會帶來一個聲勢浩大的人間春天。

那些女子,祭祀中的一暼驚鴻

——《召南·采蘩》寄懷

一本《詩經》充滿了各種女子,先秦女子的確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她們的美到了極致,她們的身影無處不在,勞動,歌唱,繁衍,即使在隻有男人才能幹的活——祭祀中,也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先秦之時,知識水準較低,祖先是人們崇拜寄托的對象,日常的婚嫁、戰爭與和平等大事一般都要通過祭祀祖先,征求意見。這就是祖先崇拜,上升到國家程度上——周朝,就建立了宗廟製度——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再加太祖之廟一共七座。昭、穆就是指宗廟中始祖以下的父與子,父為昭,子為穆。接下來就是諸侯五廟,同理,二昭二穆,再加上太祖之廟一共五座。宗廟就是國家的象征。

祭祀祖先也就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件大事,凡事都要祭祀以求得解脫或者方法。戲劇《蘇六娘》中就反映了這個問題,追求婚姻自由的女子,因為觸犯了封建社會的族規,被族長抓到祠堂,占卜之後當著祖宗靈牌塞進豬籠,投進滾滾江水之中。沒有人敢說一句話,都認為這是祖宗的意思。

這個時代,萬事確要祭祀請示祖先,化繁為簡就是占卜。盡管神聖,其中女子也是絕對少不了的。來看《召南·采蘩》這首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這也許是史存最早的一首宮女詩,與那些萬世留名的宮怨詩不同的是,整個詩的語氣非常的平和,聽起來仿佛一位好心的老宮女站在宮門口,諄諄地對幾位新進宮的小宮女講宮中的規矩。

在哪裏采摘白蒿呢?那邊的水池和沙洲,采摘白蒿有什麼用呢?主公的宮裏麵祭祖用的。

在哪裏采摘白蒿呢?那邊溪澗的水中,采摘白蒿有什麼用呢?給公侯祭宗廟用的。

她們梳妝整齊,早早去為參加祭禮做準備,他們又打扮得很漂亮,匆匆忙忙地回到家裏忙其他事情。

真似宮女之間的問答,要真是這樣,那位好心的老宮女真是善良,還不待宮女們細問其他的,他就慌忙說出了自己的經驗:“要打扮的漂亮一點,頭發要梳理得整齊,這樣才能成為宮中的紅人,接下來就可以生活的好一些。”

是啊,進宮的目的也就是能夠受到換一種好的生活,要是邋遢,主公怎麼會看上你?關於如何被寵幸呢?也許隻有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可以了。這個道理簡單又可愛,不過,清純如露珠的這群宮女,並不適合宮廷的鬥爭。

唐朝武則天入宮時候當時宮裏的紅人徐惠給她說了一段也許改寫整個中國曆史的話:我長得沒有你漂亮,在宮裏的地位出身也許也都不如你,甚至我還沒有你年輕,可是你知道為什麼皇上對我的寵幸卻比你要長久麼?因為——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宮中到處是玄機,哪像老宮女說的那樣簡單。

《采蘩》直白又幹脆的表達,活潑可愛的話語,沒有牽扯到這麼遠,不過比那些宮怨詩要豁達的多。看到這裏,一群漂亮、亮麗又勤勞采蘩的宮女就站在了麵前。

蘩,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白蒿,作為一種水草,被古人認為可辟邪,用來祭祀表達哀思。采摘花草這種勞動在女子看來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在這些操作中,身體置於大自然之中,與美景的融合能使身心得到全部的放鬆,放聲歌唱的事情常在,翩翩起舞的事情不斷,這樣說來,大自然給予遠古先民的不僅僅是清清的溪流與綠色的原野,也不僅僅是她們竹籃中的收獲,更多的是接近泥土與河水帶來的心靈放鬆,那種深入每個毛孔的喜悅感。

祭祀的莊重與勞動的輕快在這裏得到對比,在簡單的采摘中得到收獲,得出人生的意義——女子所做出的貢獻與力量,盡管微不足道,但也至關重要。采滿滿整籃的白蒿,愛惜地放整潔,然後,宮女坐下來,細細梳妝,追求一種自己認為的一種美好,這樣一來,既是一個女子對美的自然追溯,更是對自己參加祭祖活動的一種莊重凝練。

遠古的祭祀,實際上是一種教化,因為祭祀的對象包括的有祖先、天地、神靈等。祭祀無聲中教育大家感恩、敬畏、膜拜祖先、天地、神靈等,在實際的生活中就無意識的安居樂業、尊重國君、孝順父母等,社會才會太平無事。

其實《詩經》中大多數篇章都有教化的意義,《詩經》的妙處也許就在於此。“《詩》可以興”,儒家聖人也這樣說,《詩經》的移風易俗的教化作用,看來也並非誇張。

祭禮應該是冗長而繁瑣,參加的人早早就到位,更不要說為此準備食物、禮儀、祭祀品的宮女們了,她們更早一步去忙碌,祭祀的過程中,她們也始終在忙碌,穿梭在所有需要的地方,留下美麗的背影,盡管身體的勞累,但在祭祀的莊重場合下在臉上寫滿內心的安寧。這些單純的宮女不去追求寵愛,不去追逐繁華,不去追捕利益,隻是簡單的生活,等到祭祀終於結束的時候,她們又忙著收拾場地,忙著卸掉梳妝,忙著重新梳妝,忙著準備隨之而來的宮中其他事情……

有顆敬畏的心,她們安心愉快的采蘩,無所怨尤,她們忙完一件又一件隨之而來的苦事,生命因此而飽滿充實,盡管無人體會到她們付出的勞辛,也沒有獲得多少同情,但她們采蘩之時的那一愉快探身,在曼妙的郊野,在微風和煦的陽光下,妙不可言,遠比所有人美麗。

塵世中,歡樂心常在

——讀《周南·芣苢》有感

車前子,長滿郊野的最普通植物,甚至有著最粗俗的名字——豬耳朵草,因為可以入藥才有了“車前子”這個比較雅致的名字。

車前草這個名字很有來頭:漢代大將馬武領兵攻打匈奴,卻不想兵敗被困,彈盡糧絕,更大的災難尾隨而來——將士馬匹多患“血尿病”,死屍遍地,隻有幾匹戰馬啃了車前的無名小草幸免遇難。細心的戰士發現這種情況,便掙紮著吃了那種小草,所患痢疾竟然好了。馬將軍於是下令全軍服用,幾天內,病情痊愈,士氣恢複,也得以殺出重圍。馬武感歎說:“全軍死而複生,全仗路旁車前之仙草也!”車前草就此得名。

盡管這種野草生長在卑賤的山野,混跡於牛、馬糞中,卻並不難看,還有幾份惹人喜愛之處。它生長著橢圓形的葉片,向上抽出的枝幹挺拔在周邊的環境中,先是長出直立的花苞,然後開出淡黃色細碎小花,布滿整個穗頭。在秋天花謝之時,果實就冒了出來——一顆顆細小的穀子,結滿整個穗杆,昭示著豐收。

明代文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中說:“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薺菜花說不上好看,而人們卻普遍喜愛,對於窮苦人來說野草野菜也許是上天的恩惠。車前草也不例外,給人們帶來實惠的用處,更受老百姓的喜愛。

不過,在《詩經》中車前草有著非常文雅的名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和《江南可采蓮》一樣的風格,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多數詞語幾乎不變,但巧就巧在那變了的幾個動詞——一副生動的畫麵便於眼前自然展開——春天的郊野,微風吹拂,處處清脆,三五個農婦,手挽著竹籃,采摘車前子,有的手捋草籽,有的用裙子兜著采好的藥草,采得多的,索性把裙角係上腰間……輕快的動作配合著勞動間的閑談,對唱著歌曲,又有美好的天氣相伴,這樣的生活雖和繁華奢侈毫不相幹,但卻是人人心中都向往的畫麵。

如點評《詩經》的大家方玉潤所說的:“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把勞作當成樂趣的一部分,絕非多數人能做得到的。也許是先秦之時,工作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相反,工作的一種生活的調節,不免充滿著歡樂,它帶走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煩惱,驅散掉單調勞動中的乏味,在采摘果實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快樂,並在自己的歌聲裏,聽到遠古的神秘,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產生一種親切與歸屬感。有了勞動,就會有收獲,有了收獲,便會有更大的快樂,當時的人們有著如此純粹的體驗和滿足,使得整個勞作的過程都是快樂,這持久的快樂變得簡單而自然。

生活本來就很艱難,尤其是先秦時期,生產力地下,自然災難又頻發,人們無力抵擋,而在這艱難之中,也有著可以輕易獲得的歡喜,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本身就離不開自然,人處於自然中的時候,應該是最放鬆的時刻,那時,塵世的煩惱遠去,在曠野裏,清風與流水和鳴,日光與植物舞蹈,人們的眼中充滿凍人的綠意,會覺得,人與自然真正融在了一起,勞動的歌聲劃過嫩綠的葉片,落進了風的深處,能夠找尋得到的隻有從心裏滿溢出來的一種純淨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