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情為何物,直教人心思搖曳(1 / 3)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河畔之州到關關雎鳩,有多少人在這江南潤濕的空氣中緩緩走出,躲不過的是反複無常的情感糾結,悠悠的千年中,花開又花落,到底惹人心塵的情為何物,隻怕是最叫人搖曳心思,隻要很輕易的,便能嗅到愛情的滋味。

插圖一 關雎意境圖

愛情的不意流露

——讀《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翻看《詩經》的時候窗外落著小雨,瀝瀝淅淅,那關關雎鳩、蒼蒼蒹葭就在江南這濕潤的空氣中徐徐打開,充盈豐沛的原初之氣撲麵而來,似乎一切都鮮活如初。

關關和鳴的水鳥,相伴棲居在河中沙洲。那善良美麗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在船左右兩邊撈它。那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思念追求卻沒法得到,深深長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以睡下……一部中國詩歌史就在這淳樸而清麗的民歌中悄然盛開,雎鳩悅耳鳴叫,荇菜茂盛生長,先秦的古樸醇厚在我們掀開曆史的帷幕之後,漸漸顯露,天趣盎然的曲調像一首天籟之音娓娓動聽而來。

詩三百以這首以愛情為名的《周南·關雎》作為開篇,不得不讓我們承認生命中處於重要地位的便是“愛情”。盡管曆來對《關雎》的解說不一,但細讀下來無疑是講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愛情追求。“愛情”,輕啟嘴唇一遍遍吟讀這兩個字,會發現這兩個字的發音連在一起不僅輕脆動聽,又曼妙飄逸,綿綿流長,不覺讓人向往。在東方的神話中,女禍創造了人類,把人分為男人與女人,愛情不可避免;在西方的神話中,上帝製造了亞當,然後用他的一根肋骨製造了夏娃,他們在毒蛇的蠱惑下吃了禁果,愛情隨即誕生。無論東方或西方的神話都昭示著,自從世界上有男人與女人後,便產生了一種情感,它叫“愛情”。

愛情本就無比美好且無可回避,而解讀《關雎》的一些衛道士非要說它是歌頌“後妃之德”的,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牡丹亭》中的一幕:杜麗娘在私塾中受學,迂腐的塾師陳最良教《關雎》之時內心慌亂之極。那當然,對著一個美麗的深閨少女談論愛情,不由他不窘迫!於是試圖讓杜麗娘相信,《關雎》隻是歌頌之篇,而聰明的小姐早在詩句中嗅到了愛情的味道,粲然一笑。愛情就在此時悄悄埋下了種子,等待著發芽,茁壯成蔭。

回到《關雎》,在盈耳的鳥鳴聲中,在著清脆的和鳴中,我們似乎不經意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曆史,來到這片長滿荇菜的沙洲,觀望到兩千多年前的淑女與君子的綿綿愛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田野之中,空氣清新,雎鳩和鳴,河水微瀾,古樸單純的情愫就以這樣的暖色調漸漸氤氳開來。風中曳蕩著翠綠如墨的柳條,地上盛開灼灼欲燃的花朵,一派生動的景象之中,君子卻孤身一人,這怎麼讓他受得了。

所以,河岸之上,徘徊著的小夥子,他一會兒張望,一會兒低頭,轉來轉去,時間不斷流逝,河心綠地上停留的雎鳩飛走一隻又來了一隻,他還沒有離去的意思。雎鳩在斑駁光影之中不停歡唱,男子對著河心開始發呆。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蔭,它們的莖須在流水的衝刷下參差不齊,漣漪纏綿,它們的葉片如指甲大小,陽光落在上麵閃爍著動人的光澤。他肯定是愛上了那個采荇菜的姑娘。那個勤勞的女孩在水邊采摘翠綠的野菜,荇菜上開著黃色的美麗小花,一如她一楊好看、自然、美好。

姑娘穿著和荇菜一樣色澤的羅布裙子,陽光照在她身上,遊曳著微甜的氣息,她臉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擺,輕輕淌過他們家鄉的這條小小河流,采摘青青的荇菜,她束起來的頭發裏有著撲鼻的花香,似乎一隻隻蝴蝶從裏麵飛出來。引得所看到的人不禁心旌動搖,恨不得立刻上前追求。遠處的桃林如雲似錦,灼灼其華,綻放著一年的繁華,也開滿小夥子一樹的思念與憂愁,美麗清純的姑娘已經闖進他的心懷,夜深的時候,輾轉反側都不能入眠——滿腦子裏都是女子,笑語翩躚的模樣,婀娜多姿的風姿。卻沒有辦法接近姑娘,“求之不得”。

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說美都是散發著淡淡的哀愁。他認為美是理想化的東西,是高於現實的,我們追求它卻永遠得不到它,就有種愁緒在裏邊。有人也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個人那麼摯愛的東西卻無法得到,這怎能不痛苦呢。美天生就帶了一份哀愁。

如此說來,《關雎》愛情的美妙,不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相思想念,美在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時候的那份在河之洲、左右流之的不可得。“文似看山不喜平”,《關雎》有這段“不得”,整詩一下子鮮活豐富起來。小夥子煎熬難捱,從床頭直起身來,徘徊在院子裏麵。最後終於明白要靠自己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采取措施對心儀的姑娘表白。

於是,第二天,在水草叢生的河岸,薄霧之中,小夥子就對著來到河邊的姑娘撥動起了琴弦。美妙的琴聲,在清晨的薄薄白霧和細微水波裏,婉轉動聽,和著關雎的清脆鳴叫,夾在微暖的風中,流向女孩采荇菜的地方。

讓我采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送給你吧,卻又害怕它比不過你的粉嫩與美麗?讓我捧一縷柔軟似水的晨曦送給你吧,卻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清澈與燦爛?讓我剪一片縹緲潔白的白雲送給你吧,卻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曼妙與潔淨?……小夥子鼓足勇氣,用獨特的表白與浪漫情懷打動了姑娘,打開了姑娘的心田。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開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也成為曆代相互傾慕的青年男女表達內心感情的一種方式,眾所周知的就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千古佳話,司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鳳求凰》就換來了卓文君的當夜跟隨相如私奔。

依此來說,古人的性格並非溫和如茶,含蓄十分,從《關雎》可以看出,先秦之時,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相思之情坦率,都毫不掩飾自己的願望。現代人在麵對真愛相對古人來說有時反而少了那份勇敢,“有花堪折隻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我們倒是要向先秦之民學習了。

五代時期文人韋莊的《思帝鄉》一詞也表達出同樣的勇敢,輕易流露出愛情的執著:“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郊遊的少女遇到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迸發了對愛情的炙熱向往,令人感動,即使不能白頭到老,也沒有什麼後悔的,內心昭示著愛情的無上美麗。這與《關雎》裏麵男子“明目張膽”唱出來的勇敢不謀而合,也見《關雎》對後世的影響。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對後世的影響確實巨大,幾歲的小孩都會輕輕吟唱,詩中那個窈窕的姑娘,帶著先秦的古樸與浪漫,和著水鳥的鳴叫與水草的鮮綠,走過了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唐朝的詩歌宋朝的詞,明代的長河落日清代的小橋雨巷,還走過了每一個清晨的細雨與黃昏的飛雪。一直,走進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心中。

誰提及那條河流,那座沙洲,還有那排荇菜,那隻雎鳩,就輕易嗅到了愛情的滋味,如水詩韻。

調情是不是一種愛情?

——《邶風·終風》有感

《紅樓夢》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賈寶玉與林黛玉在花叢中讀《西廂記》,天氣晴朗,微風和煦,風景美好,《西廂記》中的文辭又生香而出,寶玉一下子就來了靈感,笑著對黛玉說:“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城傾國的貌。’”等他說完這句話,黛玉就氣了,柳眉倒豎,杏眼圓睜。

書中用來形容張生和崔鶯鶯恩愛表白的話語被寶玉說出口,差不多就是等於求愛了。林妹妹作為一個貴族小姐,有著必須的矜持,應該不是隨時隨地就能麵對心中聖神的愛情的,幾乎下意識地就發怒了說寶玉欺負她,聲稱要告訴舅舅去。在那些的場景下,寶玉脫口而出的話,也不是示愛,似乎有調情的嫌疑。

大多時候,調情跟示愛差比多,不過黛玉應該知道,二者實質上正好相反,示愛是真愛,而調情的這條路上發生的愛情要是走得越遠,也許就會離愛情越遠了。熟讀詩書的黛玉從《邶風·終風》中知道這些。《終風》說的就是一個嚴肅麵對愛情的女子,卻不幸碰上一個調情愛好者的苦悶事情。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男子初見女子就對她笑容滿麵,還能說會道,開開玩笑,瀟灑浪漫的,而女子對此卻又憂傷無法言說。她覺得愛情,是一件應該嚴肅的事,就算一個人原本性格活潑,一旦遭遇愛情,也不由得變得莊重起來——嚴肅對待愛情這樣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而《終風》裏的這個男子,戲謔輕薄,盡管見識廣博,談笑風生,但她望著他,隻是默默地傾聽,愛情在他那裏,還沒有卸下麵具,他還沒有以最幹淨的心靈來麵對。從他飛揚的神采之上,似乎都能看出了自己以後的的命運,她想要的是一份真誠的愛情,而他肯拿出來的,隻是一時的感情。愛情與調情的區別之處,也許就是愛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而調情則是一時,或者報有其他的目的。這就是《終風》的故事。

既刮風又下大暴雨,見我他就嘻嘻笑。戲言放肆真胡鬧,心中驚懼好煩惱。

既刮風又塵土飛揚,是否他肯順心來。別後不來難相聚,思緒悠悠令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