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返巴格達(2 / 2)

於是薩師兄又恢複我的合法席位,授權我重新組織一個記者團前往中東,繼續我的夢想。但這次必須嚴格審查成員資格,隻限兄弟,不要飛禽走獸。隨後海灣國家阿曼駐華大使法西讓我翻譯《阿曼蘇丹國的2000年》……我這才得以重返阿拉伯懷抱。

Δ從陰影裏站起來

2000年4月5日黃昏,伊拉克大使庫巴突然給我打電話,問我晚上是否有空,說伊拉克文化新聞部長來了,希望見見我。習慣共享新聞線索的我立即給當年開羅的老搭檔——新華社國際部中東編輯室主任劉順打電話,問他是否想見伊拉克文化新聞部長。劉順曾常駐伊拉克,是新華社的伊拉克權威。劉順說他已經獲悉伊拉克部長來訪,還告訴我這次給部長當翻譯的是文化部的一個“小眯縫眼翻譯”。我聞言大喜:在中國講阿文的“小眯縫眼”恐怕隻有小石。

小石是文化部外聯局阿文翻譯,曾在埃及使館文化處工作,8年前就是我一丘之貉的酒友。1998年5月26日,小石前往中國駐伊拉克使館文化處上任時,在伊拉克“死亡之路”遭遇車禍,脾髒粉碎,所以到現在都不能喝酒,而且一聽“伊拉克”就有生理反應。

撥通小石的手機,這小子正陪伊拉克代表團吃晚飯。聽說是“鴨哥”呼喚,立即詳細彙報伊拉克代表團行程,自此保持和我的手機熱線聯係,每30分鍾彙報一次。

4月6日上午,伊拉克文化新聞部部長胡馬姆·阿卜杜·哈利格博士在庫巴大使陪同下參觀新華社,會晤新華社副社長南振中,我在一旁拍照。胡馬姆部長在社領導麵前兩次用阿文誇我,隻可惜社領導不懂阿文。

飯後陪同伊拉克代表團返回貴賓樓,發生了一件小事,頗令我感動。

按外交禮節和國際慣例,所有來訪代表團在華期間,都能享受一筆數目不大的零用錢。來自世界各地的友好使者,包括歐美客人無一例外。據我所知,五湖四海的來賓大都笑納主人的好意,而伊拉克代表是我知道的唯一說“不”的國家。胡馬姆部長堅持:“我們感謝主人的好意,但我們的傳統是不拿兄弟的錢。”

伊拉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有油水”的富國。底格裏斯、幼發拉底兩條大河穿過肥沃的兩河流域,地底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田。海灣危機以來,近10年的國際封鎖使伊拉克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但巴比倫的後代堅強不屈,與我們祖先“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美德不謀而合。

出於古老的禮節和對伊拉克人民的尊敬,小石總想向客人送點禮物表示心意。機會終於來了,小石發現,胡馬姆博士對樓下商店的香爐很感興趣。這是一尊微笑的彌勒佛,肚子裏插香,嘴裏吐煙。胡馬姆博士經過砍價,似乎還覺得有些貴。小石見狀自作主張把香爐買下送給胡馬姆博士,可胡馬姆博士一直到上飛機也不肯接受。因為禮品貴重,超出了可接受的範圍。說到這裏我兩眼發酸,因為當今世界如此嚴於自律的政治家已屬鳳毛麟角。

胡馬姆部長回國不久,就通過庫巴大使邀請我,“希望采訪過海灣戰爭的勇敢記者舊地重遊”,看一看今天的伊拉克。德高望重的庫巴大使立即親自為我的私人護照做簽證,並免收簽證費,還在私人護照上注明“唐是伊拉克文化新聞部長的客人”,要求邊境海關“給予照顧,行李免檢”。

消息傳出,海灣戰爭給我很多幫助的原駐伊拉克大使鄭達庸再次出山,通知他沿途的朋友,盡力“確保病鴨子平安無事”。外交部禮賓司長魯培新親自光臨寒舍,在我的書桌上給駐莫斯科大使武韜、公使王鳳祥寫信:“今有一事拜托,我的朋友唐師曾途經莫斯科……請幫助解決。”

消息靈通的西格瑪圖片社總編帕皮斯從紐約通過新華社特稿部轉告我:他們“始終對巴格達的所有事物感興趣,特別是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設施”。我對給我傳話的同行說:“我感謝外部世界關注伊拉克,但我擔心有人會轟炸美麗的巴比倫。我必須確認我的照片隻用於新聞目的,而不是其他。”

我嚼著甘甜的伊拉克蜜棗,坐在伊拉克使館官邸的草坪上欣賞樹尖的明月。萬籟俱寂,時光倒轉,我仿佛又回到10年前孤身前往海灣的那個夜晚。

我一路蹦跳著為中東之行作準備,親眼目睹我從痛苦中恢複的新華社攝影部主任徐祖根在食堂二樓感慨道:“鴨子終於從鳳凰的陰影裏站了起來。”

出發的前夜,伊拉克大使庫巴夫人在官邸為我做飯餞行,眼淚汪汪叮囑我:“乖孩子要安全去、安全回。再來吃我的阿拉伯飯。”

我嚼著甘甜的伊拉克蜜棗,坐在伊拉克使館官邸的草坪上欣賞樹尖的明月。一陣清風吹過,我恍然發現北京、開羅、紐約、耶路撒冷和巴格達的月亮原本就沒有任何區別。萬籟俱寂,時光倒轉,我仿佛又回到10年前孤身前往海灣的那個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