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夢成真(2 / 3)

從這一時刻起,我的工作機器才開始全麵啟動,鳳凰衛視派車把我這隻鴨子弄進鳳凰會館,還把我弄到首都機場遊說STAR-TV總裁張振中,爭取投資支持。僅幫我設計行車路線的就有十幾位資深的中東外交官,他們都是我十幾年的老朋友: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亞非司司長吳思科,條法司司長王厚立,駐也門、伊拉克、沙特大使鄭達庸,曾當過喬冠華秘書的駐埃及公使程遠行,駐伊拉克、埃及、黎巴嫩武官曹彭齡,駐敘利亞文化參讚王貴發……

此外提供熱情幫助的還有一大幫老外,他們是埃及駐華新聞參讚撒克、伊拉克駐華大使庫巴、阿曼駐華大使法西、約旦駐華使館臨時代辦尤素福、尼泊爾駐華使館二秘塔帕、印度駐華使館二秘衛古瑪、希臘駐華使館一秘佐衣托斯、伊朗駐華使館高級文化助理伊紮迪、巴勒斯坦駐華大使薩法日尼、巴基斯坦新聞專員達哈爾……

中國與埃及、伊拉克、印度同屬於四大文明古國,是世界大河文明的發祥地。可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到1999年之際,埃及還和鄰國有領土糾紛;伊拉克、印度還都被迫卷入不同程度的軍事衝突;遙遠的中國突然發生“八國聯軍”“誤炸”中國使館的殘暴事件,仿佛100年前《辛醜條約》再現。這不能不說是全人類的悲劇。2000多年前戰國時的兵書《尉繚子》上講過,“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近代歐洲戰爭也還能正確判斷戰鬥、非戰鬥人員的區別。根據戰爭法則,對那些非戰鬥人員理應“概不加害”。但想不到文明進化到2000年,科技發達、機械進步,戰爭竟墮落到以毀滅後方老百姓為取勝途徑。

人類有成效的勞動不斷推動曆史向前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毀滅一些曾經輝煌過的古老文明。據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恩比計算,人類曆史一共出現過21種文明,其中14種已經絕跡,6種正在衰落,隻有古希臘文明轉化成工業文明,浪潮席卷全世界。埃及、伊拉克、印度、中國的四大文明延續時間很長,自古至今從未完全間斷過,特別是中國文明發展幅員廣大,發展過程曲折複雜,具有罕見的時間深度和空間廣度。但除了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外,文明古國還啟發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祖先留下那麼令人自豪的輝煌遺產,而今天我們的感受卻不那麼令人愉快?

我在千禧年來臨前夕,把我的大吉普從金字塔開到萬裏長城,就是要呼籲世界從戰爭走向和平。探尋東經30°到130°廣大神秘區域的燦爛過去,用科學、環保、人性的眼光審視曆史,重溫四大文明古國的往日輝煌,輕裝邁向下一世紀。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感到自己離家越來越遠,離太陽越來越近。8年來,我的小屋中堆滿各種有關“金字塔-長城”的書籍、地圖和夢想,現在我這隻涅槃的禿鴨即將帶領一群“火鳳凰”去迎接21世紀的初升旭日。

Δ以科學的眼光,藝術的語言,講人的故事

公元1271年,年僅17歲的威尼斯青年馬可·波羅在父親、叔叔率領下,從陸路千難萬險來到中國,他在中國生活了將近20年,才從海路返回家鄉。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後不幸卷入戰事,被俘後關進熱那亞監獄,服刑期間完成《馬可·波羅遊記》。在他來華的600多年以前,唐僧玄奘法師已經孤身一人跨國旅行,其行為顯然要比馬可·波羅的團隊更為壯烈。唐僧自幼學佛,15歲出家為僧,遍訪高僧研習佛理,雲遊大江南北。唐僧發現,盡管中國佛教門派眾多,但多有謬誤,於是立誌西天取經。公元629年,由於朝廷封閉不予批準,唐僧孤身一人偷偷上路,十幾年曆盡千辛萬苦,最終成為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三藏法師。公元645年,唐僧將佛經657部、舍利子150顆、三尺五寸金佛一尊和多種花果種子帶回中國,唐王李世民親自在洛陽擺駕迎接。但學成歸國的唐僧堅決不肯當官,專心埋頭譯經,把17年經曆寫成《大唐西域記》。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深夜,唐僧在工作中圓寂。

我是跟我爺爺長大的,崇尚古老的簡單生活。他老人家從小教導我要洞察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要以科學的眼光、藝術的語言,講人的故事。重溫曆史放眼未來,隻有那些對多數人有益的才是文明;反之,凡是對多數人有害的就是野蠻。國家隻有憑借科學進化才能達到強盛地步。欲求生存,唯有奮起直追,不可甘居人後。進化要統籌考慮,善於學習,縮減缺點,發揚優點。“去惡就善曰進,舍善就惡曰退。”“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與洋鬼子相比,我們缺乏的不僅僅是金錢。

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其自傳《我對祖國的職責》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中東地區,可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缺乏認識。”與這位謙遜的國王相比,我的中東知識近乎為零。我喜歡外出旅行,喜歡拜訪那些曾經風光一時的塵封的城市,因為城市是人類的傑作和棲息地。我喜歡在悠悠曆史長河中尋找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將其記在腦子裏,閑暇時拿出來一點點反芻品味,竊以為這才是逍遙自在的上乘享受。我此行的出發地位於地中海之濱,地中海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孕育了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和偉大的文明,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也應該是21世紀的精神。創立曆史學的希羅多德2000多年前在埃及感慨:“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古希臘供奉繆斯神的地方MUSE UM,就是現在英語中的博物館一詞“MUSEUM”。今天,博物館是人類反思自我、學習科學、感悟藝術、啟迪人類繼往開來的神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