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袍加身”的黎桓
吳權建立的地方性封建割據政權是越南邁向獨立自主的序幕,丁部領建立的王朝則標誌著越南獨立國家的正式開始,越南封建社會進人一個新的時代。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後,中間經曆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屬明時期、西山朝、後黎朝,直至阮朝鹹宜帝為止,約近千年的曆史。
當丁部領自立為王時,中國北宋政權還沒有統一中國南方,丁部領及其兒子丁璉向南漢政權尋求冊封,南漢王朝封丁璉為靜海節度使。968年,丁部領自稱“大勝明皇帝”,仿照中國中央王朝建立宮殿,製定朝規禮儀,設置百官,建立宗廟社租,統帥六軍,定都於華間洞,建國號為“大瞿越”。越南從此擺脫了中國的封建統治,建立了獨立的國家。
972年,丁部領派遣兒子丁璉為使臣帶著貢物北上請求宋太祖冊封,表示願意做宋朝藩臣。宋太祖封丁部領為檢校太尉、交趾郡王,封丁璉為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新王朝得到中國皇帝的支持和承認,這對丁氏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和穩定性極為重要。後來凡是越南新王朝成立,都要派使節晉見中國皇帝請求冊封,以獲得中央王朝的認可丁氏王朝存在丁僅十餘年就退出了曆史舞台。它的結束首先是因為統治階級內江而引起的。978年丁朝發生宮廷政變,丁部領廢除長子丁璉,立幼子項郎為太子。當時任南越王的丁璉,自小與父親南征北戰,出生人死,立下汗馬功勞,被廢除太子之位,心中不服,就派人除掉項郎,圖謀篡位奪權。頗有野心的宮廷侍衛杜釋乘內亂發動政變,殺死丁部領及其兒子丁璉,隨後杜釋因軾君之罪被斬殺,碎廠萬段。十道將軍黎桓擁立丁部領年僅6歲的小兒子丁玻為帝,黎桓自任副王。
黎桓詭計多端,野心勃勃,上演丁一幕精心策劃的“黃袍加身”醜劇。擁立6歲幼主繼位後,黎桓乘機攝政,國事不分大小均操縱在自己手中,專橫跋啟,甚至將丁進及其母太後囚禁在後宮,滿朝文武都忌憚他的權威。無可奈何之際,丁璉母子求救於宋朝出兵保丁廢黎,作為宗主國的北宋答應丁丁氏母子的求援,當北宋兵馬迅速開進越南境內時,在黎桓的脅迫下,丁氏母子不敢迎接宋軍,反而授權黎桓處理戰時所有的軍政事務,並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說:“除了黎公又有誰能處理當前事務呢?”於是黎桓借此千載難逢的時機,仿效中國北宋開國皇帝趙匡撤的“陳橋兵變”,搞丁一次“黃袍加身”的奪權政變。
980年,黎桓即皇帝位,改元天福,定都華閻城,修建寺院、佛塔、佛殿、佛像,在全國形成了寺院林立、鍾聲徹夜、香火不斷的佛教興盛局麵。寺院建築大多與中國風格雷同,成為東方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對後來越南曆代建築風格也有很大影響。從黎朝開始,越南封建統治階級把佛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重要思想意識形態。
前黎朝統治越南29年,經曆兩代皇帝。黎桓是越南曆史上第一個專製暴君,妻妾成群,揮金如土,生活荒無度。他的兒子黎龍艇繼承皇位後,專橫暴房,悠意戲弄臣民,是越南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人民怨聲載道,黎龍挺在位僅4年就被其部下所殺,黎朝滅亡。
二、僧侶出身的李公蘊
李公蘊是越南北寧省慈山縣東岸村人。相傳李公蘊沒有父親,母親範氏遊焦山寺,回家後就有身孕,生下一男,3歲時送給古法寺法師李慶文為養子,取名李公蘊。史書記載說他睿智聰明,氣度不凡,曾在六祖寺拜僧萬行為受業恩師。李公蘊長大後,果然慷慨大誌,喜好涉獵經史子集。在黎朝走向衰落時,李公蘊已被封為親衛殿前指揮使。
黎龍艇被殺後,安南一時陷人了混亂。黎朝舊臣萬行和尚策劃殿前指揮使李公蘊發動政變,殺死黎朝幼主,奪取王位。1010年李公蘊自稱李太祖,改國號為順天,定都升龍城,建立了李氏王朝,統治長達兩個多世紀,是越南封建社會曆史上曆時最長的王朝。李公蘊即帝位後,立即向宋真宗上書請求冊封。北宋封李公蘊為靜海軍留後、檢校太傅、安南都護、交趾郡王。李氏王朝得到中國中央政府的認可,因而確立了其政治合法性。
李公蘊登基後所采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從華聞遷都大羅城,並改名為升龍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內。河內最早名為古螺城,相傳安陽王定都於此;後來依次改名為“龍編”、“紫城”、“宋平”等,757年安南都護張伯儀在宋平附近修築“羅城”,864年高驕出任安南都護府經略招討使時,開始擴建羅城,規模宏大,為前朝所不及,為後朝所效法,因此更名為“大羅城”o李公蘊遷都,主要因為“大羅城,位居天下中間,有龍盤虎踞的氣勢……的確是帝王定都建國的最好地方,‘o還傳說李公蘊的禦舟行至大羅城下,有黃龍顯出水麵,從大羅城升天,因而改名為“升龍”o定都升龍後,李公蘊集中全國物力財力,按照中國建築風格,大興土木,耗巨資修建升龍城。京都升龍及皇宮建設得富麗堂皇,巍巍壯觀,是當時越南最豪華繁榮的城市。升龍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和墩河的交彙處,這裏資源豐富,距海較近,李公蘊的目的是把升龍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以使越南擺脫舊都華間城落後的山地經濟限製,走向平原;還可以把新都作為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中心。
李公蘊出身僧侶。在黎朝末年的政變中,萬行和尚立過汗馬功勞,李公蘊建立李朝後,允許僧侶參政,享受封邑,僧萬行因立國有功而被封為國師,因此僧侶在李朝社會各階級中處於特殊地位。佛教也成為當時重要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力量。此外還在全國各地大建寺廟佛塔,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大法會、花燈佛會作為國家大典以示慶祝作為文化遺產留下來配李朝名寺古刹有河內市的一柱寺、鎮國寺,河北省的章山寺、佛積寺和河東省的夭福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