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越武王趙佗
北屬中原郡縣時期是從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五嶺以南設立三郡到公元975年北宋封丁部領為交趾君王,前後共經曆1000多年。中間曆經南越、西漢、東漢、孫吳、西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隋、唐、南漢、吳權自主直到丁部領被封為交趾君王、越南獨立自主為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又把統一的事業繼續推向五嶺以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始對南方進行大開發,設置丁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象郡就相當於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區。隨後派趙佗率領大量士卒和中原移民南下戍邊。趙佗盡力將移民安置在廣漠的嶺南與越族雜居相處,共同耕作,穩定了秦朝對南越的統治。中原人民的南移,帶去丁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發達的漢文化,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南越首次接觸到封建生產關係,從而較快地進人到封建社會到秦二世時,全國起義爆發,中原大亂,當時任南海都尉事的趙佗乘秦朝滅亡之機攻占桂林和象郡。公元前207年,他又自立為南越武王。南越政權共經曆96年、五代君王,公元前111年,被西漢政權平定。越南人認為趙佗割據稱南越武王,是安南的開國君主和第一個封建王朝。趙佗建立南越政權初期,漢王朝對他的稱王稱帝並不認可,趙佗也不願輕易接受漢王朝的冊封。
後來漢王朝派陸賈前去說服,趙佗被陸賈的一番真誠勸說所感動,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漢朝分庭抗禮,終於心悅誠服地歸順了漢朝。
趙佗對南越的治理是南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南越武王趙佗與漢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聯係,並全力貫徹漢朝的各項政策,對促進越南北部地區的社會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112年,南越政權內部發生內證,宰相發動叛亂,漢武帝聞訊大怒,就派遣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南下攻打南越政權。公元前111年,南越政權滅亡,南越地區被設置為九個郡,其中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相當於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從此越南正式歸人中國漢帝國的版圖。
二、“南邦學祖”士燮
漢武帝平定南越割據政權後,在這一地區設立了交趾部,下屬三郡二十二縣。初期,漢王朝鑒於交趾地處邊遠地區,就實行了一些緩和的治理政策:不征收賦稅,尊重攤越人舊的風俗習慣,各縣仍實行帶有部落特征的錐將製度;西漢政府雖然委派刺史、太守、都尉等官吏治理交趾,但隻管理當地的漢族移民和少數軍政事務,與錐越人並不直接接觸,依舊讓部落首領治理本族事務,部落酋長的統治地位、經濟利益、民族習慣依舊如故。
陝西漢中人,任延是河南南陽人。二位太守上任後,對交趾、九真的社會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原來九真地區的生產水平仍處於“遊獵”和“刀耕火種”的階段,人民非常貧困,任延就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牛耕和鐵器生產技術傳授給九真人民,農業產量大大提高,從此九真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針對交趾、九真兩個郡依然盛行的原始氏族公社對偶婚姻形式,兩位太守大力推行封建式的嫁娶禮儀。既然當地已經過渡到鐵器牛耕的封建農業社會,錫光、任延就加速交趾、九真地區向父權製的一夫一妻婚姻形式轉變。從此,當地人才開始使用姓氏。九真人民對任延滿懷感激之情,許多人將自己的兒子改姓為“任”。
錫光、任延任太守期間,在交趾、九真建立學校,教會越南人懂得中原的禮儀規矩,盡力將漢文化傳授給當地人民,幫助他們提高文化知識以改變其陳規陋習、擺脫愚昧落後的狀態。為了使當地人民早日開化,兩位太守從中原移民與越族人雜居相處,促進了越北社會文明化進程。為頌揚他們的曆史功績,至今越南民間還有錫廟、任祠,他們已經成為越南人民永誌不忘的曆史人物。
東漢建武年間交趾郡攤將的女兒二征姐妹發動起義,攻陷嶺南65座城池,自立為王。東漢王朝派遣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平定二征起義,二征軍很快土崩瓦解。馬援軍千裏南下,每到一處就廢除當地落後的錐將製度,建立封建郡縣製,推行漢朝律例和封建文化,橫掃陳規陋習。馬援北返時,一部分將士留下,被稱為“馬流人”,他們將較高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傳給錐越人。所以二征姐妹起義後,越南已經向封建社會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