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龍舟競渡和過著節這兩個習俗也能看出越南民族是同漢民族同源同宗的。中國的兩廣、兩湖至今仍有劃龍舟的風俗,中國甸逢端午節都要紀念屈原,而越南各地區也有這樣的鳳俗。越族人十分重視農曆春節。春節合家吃團圓飯;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年飯守夜;子夜嫩放煙花爆竹,人們相互祝賀。祝願大家來年吉祥如意;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親戚朋友之間貼著漢字春聯的觸南民居相互拜年。甚至在今天越南的鄉下,人們還盛行貼漢字春聯。難怪去過越南的中國人都說,他們幾乎沒有出國的感覺!
六、雄鳥崇拜
在越南北部地區的錐越人,曾經創造出一種特殊的青銅器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銅鼓。由於這些銅鼓的主要發掘地位於馬江流域的清化省東山縣,所以被考古學家命名為東山文化。玉縷銅鼓就是這種文化的精品。
從玉縷銅鼓的鼓麵和鼓身上可以看到雕刻著的飛鳥和棲鳥、戴著羽冠和穿羽衣的化裝人形、用鳥羽鳥頭裝飾起來的船形以及用鳥羽化裝的水手。這些形象具有圖騰的意義。從這些奇形怪狀的船隻和化裝水手使人聯想起一些冒險的水手:當要航行到遙遠的海洋時,要借助這種化裝的神秘性來祈求,但願能像大候鳥一樣平安地渡過重洋。那些鑄造銅鼓的錐越人必定曾越過海洋,刻在銅鼓上的候鳥正是鑄造銅鼓的錐越人的圖騰祟拜。
在中國江浙一帶的越國衰亡之前,在江南地區的某地有一支以捕魚和越海經商為業的越族人,常年在季風時節乘著北風前往南方沿海一帶(如越南紅河等地),然後又乘著東風來臨時歸航故鄉。在這種長年累月的過程中,他們把自己跟錐鳥相比:冬天北風吹來時,他們常著見錐鳥離開江南沿海飛往南方,他們也同時劃船出海;夏季東南風來臨時,他們又看見錐鳥返回江南,又與他們同時返鄉。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逐漸產生一種他們與錐鳥之間密切相關的意念,過後這種意念就變成圖騰觀念,甚至他們把錐鳥看做圖騰崇拜物,這種圖騰的名稱,在以後就逐漸變成氏族的名稱。因而,這些越族人將自己稱為錐越人。
每當越海的時候,他們就把錐鳥羽毛插在自己的頭上和身上,化裝為圖騰鳥,同時把圖騰的徽號掛遍和雕刻在船上的角角落落,祈禱圖騰保佑,在海上安全航行。經過無數次這樣的往返越海以後,在江南的越族人已經在越南北部紅河和馬江諸三角洲定居下來。越國被楚滅掉後,麵臨北方人南下的威脅,他們的酋長率領整個部落逃到南方地區,尤其是土地寬廣肥沃的紅河三角洲地帶。
錐越人遷居到紅河流域後,具有圖騰意義的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名為“替瓦”的招魂儀式:儀式共進行7天,目的是送死者的靈魂到天堂裏去。舉行這種儀式時,首先修建一所柵欄圍起來的居所,象征死者在天堂裏所居住的房屋;房屋裝飾得十分秀麗,屋內放有大量禮物;儀式開始時,村裏的人攜帶樂器,聚集在主事者的家門口,夜以繼日地吹樂擊鼓,驅逐鬼怪,報信超度亡魂;法師施展魔術,驅逐企圖奪走靈魂的妖鳥,這時開始春米做祭飯,人們唱歌跳舞,賓客宴集,連續舉行一周;最後送死者的靈魂坐上黃金船進人天堂。因此,銅鼓在部落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方麵它可以表示酋長的權威,酋長用來施放信號以召集群眾,褪擊銅鼓來鼓舞戰士出征;在社會生活方麵,用於祭祀,辦理酋長的喪事以及群眾的集會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