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說,我不要地,隻要張儀。
貴國要黔中,拿張儀來換。
張儀嗬嗬一笑,滿不在乎地去了楚國。
賭棍蘇秦
蘇秦臨死前,押了最後一寶。[1]
縱橫家蘇秦是在齊國被暗殺的。作為利用國際關係大發橫財的政客,他招來的羨慕嫉妒恨恐怕不少,因此完全無法猜出刺客是誰所派,全國性的大搜捕也一無所獲。蘇秦傷勢嚴重,眼看不久於人世,破案卻遙遙無期。
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放在賭桌上。
彌留之際,蘇秦對齊王說,臣死以後,請王上將臣五馬分屍,同時公開宣布臣是燕國間諜,死有餘辜,凶手必定現身。齊王照辦,罪犯果然自投羅網。
蘇秦此計,堪稱豪賭。
的確,蘇秦是戰國最大的賭棍。他不賭錢,甚至也不賭命,賭國。此人是把戰國七雄的國家命運,跟自己的身家性命綁在一起下注的。這一賭,風雲為之變色,天地為之翻覆。直到蘇秦去世後近一個世紀,他策劃的合縱連橫也仍是國際關係的主旋律。
什麼是合縱連橫?
合縱,就是燕、齊、趙、魏、韓、楚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西方的強秦。由於六國都在太行山以東,所以叫“山東六國”;他們的聯合戰線或統一戰線從北到南縱向合成,所以叫“合縱”。六國與秦相比,土地大五倍,兵力多十倍。如果堅持合縱,秦的野心就無法實現,國際和平也就有了保障。
這當然是很好的主意。
問題是,蘇秦想出這辦法,並不是為了六國的利益,也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更不是為了天下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富貴榮華,出人頭地,才真正是他要的。
為此,蘇秦不辭辛苦,奔走於六國之間,先後說服了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而且約定了合縱的具體方案。比如秦攻楚,則齊和魏出兵相救,韓斷秦的糧道,趙和燕聲援;秦攻齊,則楚攻秦軍後路,韓守關隘,魏阻秦道,燕出救兵,趙做聲援。如此等等。
方案既定,共識達成。於是蘇秦佩六國相印,擔任縱約長,相當於六國會議的秘書長。
蘇秦合縱成功。
可惜他這個聯合戰線或統一戰線非常脆弱。六國不但各懷鬼胎,而且互不信任,能湊在一起不過因為有強秦的威脅。一旦警報解除,他們就會如鳥獸散,甚至會打起來,根本不管什麼盟約不盟約。到那時,蘇秦靠什麼吃飯?
因此,蘇秦既要鼓吹合縱,又要破壞合縱。隻有合縱被破壞,六國因分散孤立而被痛打,才有可能重新睡到一張床上來,盡管依然還是同床異夢。
破壞合縱的辦法是連橫。
連橫,就是秦與六國一家一家地單獨結盟,從西向東連成六條橫線。這是有利於秦而不利於六國的方案,顯然不能由蘇秦來做,得另外找人。這人必須可靠,還得跟自己一樣詭計多端,厚顏無恥,唯利是圖,沒有道德的底線和顧慮。
蘇秦想到了張儀。
張儀和蘇秦是同學,曾經一起拜在鬼穀先生門下學習權術與權謀,才藝比蘇秦還好,蘇秦也自愧不如。但是蘇秦出道早,張儀則運氣不佳,甚至曾被疑為竊賊而遭到毒打,此刻正窮愁潦倒,走投無路。利用這樣一個人來共同做局大賭一把,是可以放心的。
但,請將不如激將。於是蘇秦偷偷派了一個人去“點撥”張儀:你的老同學在趙王那裏正得勢,為什麼不去找他走走路子,想想辦法?
張儀覺得有理,興衝衝來到趙國,誰知卻碰了一鼻子灰。蘇秦不但沒有盛情款待,反倒讓他受盡羞辱。在冷落了張儀好幾天後,蘇秦大模大樣傲慢無禮地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賞賜了一點奴仆吃的殘羹剩菜,又冷嘲熱諷地把他奚落了一番,然後要他去自謀生路。
像乞丐一樣被打發的張儀悲憤滿腔。他抱著誌在必得的決心前往秦國,那是他唯一可以選擇的地方。
張儀的運氣似乎很好,他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古道熱腸的大富豪。由於此人的讚助,張儀不但見到了秦惠王,而且成為秦國的客卿。直到這時,此人才告訴張儀,他是蘇秦派來的。錢財、車馬、禮品,也是蘇秦讚助的。目的,就是要跟張儀聯手,玩輪盤賭。
這當然有風險。萬一張儀不解奧秘,不聽招呼,或者穿幫露餡,豈非滿盤皆輸?
然而蘇秦又賭贏了。後來成為秦相的張儀,果然對蘇秦的想法心領神會,並配合默契。他甚至在蘇秦立足未穩合縱未成時按兵不動,看準了時機才出手。從此,蘇秦成為合縱的領袖,張儀充當連橫的代表。那些利欲熏心的國王則被玩弄於股掌之間,到死都不知道上當受騙。
騙子張儀
蘇秦敢賭,張儀會騙。
所以,蘇秦設賭局,張儀設騙局。
張儀所設之最大騙局,在公元前313年。這時,雖然蘇秦已經去世,合縱卻仍然是秦國的心頭之患。於是張儀出使楚國,實施對合縱的破壞。
要破壞其實很容易。因為六國的合縱,原本是各自的利益所使然。利,可以讓他們合,就可以讓他們散。張儀的辦法是向楚懷王許諾,隻要與齊國絕交,他便請求秦王割讓土地六百裏,作為答謝。
這話一聽就不靠譜,楚懷王卻喜出望外,覺得占了天大的便宜。有人提醒他慎重考慮,他卻得意洋洋地說,閉上你的嘴巴,等著看寡人拿地!
然而張儀一回國,便稱病不朝閉門謝客。楚國的使節苦苦等了三個月,卻半點動靜都沒有。楚懷王又自作聰明,認為是秦國還不相信自己的誠意,便派人北上辱罵齊宣王。宣王無故受辱,勃然大怒,立即與楚絕交,與秦連橫。消息傳來,張儀的“傷病”也馬上就痊愈了。
張儀對楚使說:臣有采邑六裏,願奉獻給大王。
楚使說,下臣謹奉敝王上之命,前來接受貴國割讓的土地六百裏,沒聽說是六裏。
張儀答,臣也沒聽說是六百裏。
楚懷王這才發現是上當受騙了。怒不可遏的懷王再次不聽勸阻出兵伐秦,結果被秦齊聯軍打得落花流水,隻好割讓兩座城邑與秦國議和。
這才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秦國這時最感興趣的,是楚國的黔中,因此提出用武關之外的土地來交換。楚懷王說,我不要地,隻要張儀。貴國要黔中,拿張儀來換。
秦惠王很為難。
張儀說,既然楚王一定要臣,臣去楚國就是。
惠王說,楚王對先生恨之入骨,先生此去怕是危險。
張儀說,秦強楚弱,眾所周知。臣奉秦命使楚,那楚王怎敢加害於臣?就算他一定要把臣殺了,能以一人之命而換得黔中,也正是臣下最大的願望。
於是張儀嗬嗬一笑,滿不在乎地去了楚國。這一回接待他的,就不是上次的豪華賓館,而是監獄。
張儀還是不在乎,因為反正有人救他。
救張儀的,是楚國大夫靳尚。這是張儀早就安排在楚國的線人。辦法,則是通過懷王的寵妃鄭袖做工作。
靳尚對鄭袖說,你快要失寵了,知道嗎?
鄭袖問:為什麼?
靳尚說,因為秦王要用很多美女來換回張儀。
於是鄭袖天天在懷王那裏哭哭啼啼:人臣各為其主而已,張儀有什麼罪?我們該給的地還沒給,人家就把人送來了,對大王還不夠尊重嗎?張儀一死,秦王必怒,請讓臣妾母子避難江南,以免成為秦軍砧板上的魚肉。
結果是,張儀從監獄搬回了賓館。
看來,張儀能騙,也敢賭。
搬回賓館的張儀說服了楚懷王連橫,然後又出使山東各國,先後搞掂韓襄王、齊宣王、趙武靈王、燕昭王,這時秦惠王卻去世了。接班的秦武王原本就討厭張儀,朝中大臣更群起而攻之。五國見張儀失寵,又紛紛由連橫變成合縱。張儀不但功虧一簣,還生死未卜。
這一回,張儀隻能自救。
張儀對秦武王說,齊王最痛恨的人就是臣。臣在哪個國家,齊就要攻打哪個國家。因此臣請求去魏國。
秦武王就把張儀送到魏國,齊軍也果然伐魏。張儀卻派自己的家臣冒充楚人出使齊國,對齊王說:王上不是痛恨張儀嗎?為什麼要這樣保護他呢?
齊王莫名其妙:寡人怎麼保護張儀了?
冒充楚使的張儀家臣說,因為張儀到魏國,是去做誘餌的。貴國與魏國鷸蚌相爭,秦國就能漁翁得利啊!
結果齊王撤軍。
張儀逃過一劫,楚國卻萬劫不複。張儀死後十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到武關,又被劫持到鹹陽,最後客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後七十三年,秦滅楚。
事後有人問孟子:張儀可以算是大丈夫吧?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說,這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居於仁,立於禮,行於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才叫大丈夫![2]
沒錯,張儀確實不能叫大丈夫,隻能叫大騙子。
但,張儀是騙子,並不等於別人也是;張儀不是大丈夫,也不等於別人就不是。
比如馮(讀如歡)。[3]
食客馮驩
馮驩是穿著一雙草鞋去見孟嚐君的。[4]
孟嚐君名田文,是戰國四公子之首,其餘三位是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四公子的共同愛好,是把社會上閑散的士人,包括各國的逃犯都包養起來,叫養士。開養士風氣之先的就是孟嚐君,被養的士人則叫食客,馮驩就是其中之一。
馮驩來時,孟嚐君照例親自接待。
孟嚐君問:先生遠道而來,有什麼要教導田文的嗎?
意思很清楚,是問馮驩有什麼本事。
馮驩卻回答:君上好客,在下又窮,因此前來投靠。
這意思也很清楚:本人什麼能耐都沒有,就是來混飯吃的。於是孟嚐君安排他住在傳舍(下等宿舍)。
十天後,孟嚐君向管事的問馮驩的狀況。
管事的回答說,馮先生確實太窮了,窮得隻剩下一柄劍。每天,他都彈著那劍唱:長鋏(讀如夾,劍或劍把)歸來乎,食無魚!孟嚐君就讓馮驩搬到幸舍(中等宿舍),有魚吃。馮驩還是不滿意,又彈著那劍唱:長鋏歸來乎,出無輿!孟嚐君又讓他住代舍(上等宿舍),出入有車。誰知馮驩並不領情,又彈著那劍唱: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