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謀求雙贏合作(一)(1 / 3)

邀請意願和能力兼備的人同道

孫叉叉之所以接受了尹總的任務,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孫叉叉的好友王濤也在責任人之列。尹總說:“你和王濤經常在一起合作做項目,應該彼此了解,合作也算默契,所以,我打算讓王濤也加入到這個項目中,與你一起合作。”孫叉叉聽到他熟悉的名字,心裏陡增了很多接受任務的底氣。

尹總說:“不過,我還沒來得及和他溝通這件事。”

孫叉叉信心滿滿地說:“尹總,我等會兒直接跟他說這事吧,然後讓他來找您。我覺得,這事沒什麼問題。”

孫叉叉和王濤,絕對算得上公司裏的一對“黃金搭檔”。他們倆私交好,更是經常在一起合作做項目。孫叉叉本以為王濤會滿口答應,沒想到,王濤聽完孫叉叉對任務的描述後,竟十分猶豫地說:“這事,我得好好想想。”

孫叉叉迫不及待地說:“有什麼好想的啊?我可都在尹總麵前替你答應了!”

王濤驚訝地說:“不是吧,你怎麼能這樣!這事,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我實在不擅長,我以前嚐試過,敗得很慘。”

孫叉叉說:“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你別忘了,這次是咱倆一起做事,而不是你一個人在戰鬥。”

王濤慎重地說:“你還是允許我先摸摸底,評估一下這件事的難易程度,然後再決定吧。我現在貿然答應,然後又因為能力不足,沒法完成任務,這樣的結果,無論對我個人還是對公司來說,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孫叉叉在心底非常認同王濤的說法,但他還是強烈希望王濤能夠加入進來,於是他軟磨硬泡,終於說服了王濤。

當王濤從尹總辦公室出來的時候,他找到孫叉叉,更是憂心忡忡地說:“孫,這次的任務,我恐怕真的夠嗆,心有餘而力不足,我自己沒有信心。”

事實果然那樣,王濤雖然付出了努力,但由於他的特長在這項任務中得不到發揮,所以很多事情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更糟糕的是,完成期限被一再延後,嚴重耽誤了工作進度。孫叉叉負責的工作,因為得不到王濤的有效配合,也進展艱難。

王濤把孫叉叉拉進洽談室,鄭重地說:“孫,我真的不適合做這個項目,我希望在糟糕的影響沒有擴大的時候,盡早選擇退出,申請我已經寫郵件發給尹總了,也抄送了一份給你。希望你能夠理解我的選擇。”

孫叉叉無奈地點了點頭。

根據“意願”和“能力”這兩個緯度,可以把協同夥伴分為以下四類:

第Ⅰ類:意願高、能力高

第Ⅱ類:意願高、能力低

第Ⅲ類:意願低、能力高

第Ⅳ類:意願低、能力低

毫無疑問,最佳的協同夥伴是第Ⅰ類,意願和能力兼備。在前麵的章節,我們已經探討了“如何選定意願高的責任人”的問題。在這一節,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力”這個關鍵詞上麵。

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銷售能力強的人,研發能力可能很弱;即便這個人同時擁有極強的銷售能力和研發能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財務能力上可能是白癡。好吧,這個人的財務能力也厲害,但他的繪畫能力、歌唱能力、寫作能力,一定是平淡或者差勁的吧!

所以,有能力,並不意味著全能,而是指能夠勝任某項特定的工作。孫叉叉之所以強烈地希望王濤加入,是因為他信任王濤。在長時間的合作過程中,王濤的能力已經得到了證明,但他也不是全能的人。因為勉強自己,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所以結果慘淡,不得不無奈地選擇中途退出。

有了這一次的失敗教訓,孫叉叉在之後的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協同夥伴的能力。尤其是在自己有權選擇協同夥伴的情況下,他會非常慎重地對協同者的能力進行評估。

在能力評估方麵,孫叉叉特別注重協同者的“成功事實”。有幾次,協同者口口聲聲說自己的能力沒問題,但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實際的能力卻與口頭表述非常不符合,讓孫叉叉直呼:“太坑爹了!”後來,孫叉叉隻相信“事實”,不再輕易被“忽悠”了。

孫叉叉是這樣認為的:口說無憑,要證明你真的具有你所說的能力,那麼,就請拿出成功的事實。所以,選擇協同夥伴的時候,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考察協同夥伴有沒有成功完成相同或相似任務的經曆。

如果有,就會成為他的選擇對象;如果沒有,那就要從其他方麵慎重地評估了。

明確成果及成果的交付對象

孫叉叉在項目工作會議上,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