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幫助部屬走向必然的成功(二)(3 / 3)

第三,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

工作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自身的需求,比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審美的需求等。不同的人,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迫切地需要滿足生理需求,所以他們更願意去做物質回報多的事情,而有的人也許隻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他們不在乎錢多錢少,而願意去做那些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事情。因此,在日常交往中,留心觀察同事們不同的需求,讓不同的人去做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事情。

第四,了解別人擅長的領域。

孫叉叉在篩查候選人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他們的能力。人們通常不願意踏入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對於憑借自己的能力難以完成的任務,大家的“意願”是不會太高的。所以,盡量讓別人做他們自己擅長的事情。

第五,讓候選人製訂行動計劃。

在孫叉叉看來,行動計劃不僅反映出責任人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且體現出責任人的“意願”。計劃做得越詳細越完善,往往意味著投入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任務開始階段就不吝嗇投入的人,無疑是意願最高的。所以,當孫叉叉看到行動計劃的時候,就果斷確定了最終責任人。

讓大家在透明的環境中工作

新項目在尹總的推動下,有了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大家都把注意力聚焦到這項任務上。不過,任何事情的進展都不會順風順水,隨著時間的流轉,困難再次出現了。

孫叉叉每次向下屬追問工作進展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工作,而下屬會列出各種聽上去“合情合理”的理由,讓孫叉叉無話可說。

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們的理由吧:

“我完全按照您說的做了,但是做不到。”

“時間太緊迫了,來不及做。”

“這種事我真的一竅不通,讓專業的人來做會比較好。”

“客戶變化太多,總是出爾反爾,我也沒辦法。”

……

麵對這些理由,孫叉叉無可奈何,因為不知道如何去反駁,反駁的結果往往是招來更多冠冕堂皇的說辭。下屬總有理由讓上司“住嘴”。為了推進工作,孫叉叉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監督下屬。不過,即便他投入相當多的時間,成效也是非常有限的。孫叉叉對此感到煩惱不已。

這一天,項目專員吳曉年來到了孫叉叉的辦公室。

吳曉年把一疊資料遞給孫叉叉,說道:“孫經理,這是您要求我準備的資料,我收集好了,您看一下。”

王濤和顧芳芳剛從孫叉叉的辦公室離開,留下了兩件沒有完成的工作。此刻,孫叉叉正趴在辦公桌上冥思苦想,為這兩件事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停下手頭的工作,掃了一眼資料,發現缺少一份重要的文件,便說:“還差一份文件吧。”

吳曉年回答:“嗯,是的,因為那份資料我這邊收集不到,您說的方法我試過了,但還是收集不到。”

不知道為什麼,一股難以遏製的憤怒湧上孫叉叉的心頭,他沒有克製住自己的衝動,竟嗬斥道:“這份資料,本來上個星期就該完成的,你卻拖到今天,然後還告訴我你做不到!隨隨便便就說做不到,那麼請問,你的價值在哪裏?”

吳曉年知趣地退出了辦公室。孫叉叉獨自坐在桌前,耳邊仍縈繞著自己尖銳的嗬斥聲,他心裏空落落的,既為剛才的發火感到後悔,又覺得無可奈何。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

孫叉叉遭遇的困境,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下屬對結果不負責任”,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上司都會遭遇到。下屬或者協同者無法完成任務,我們似乎也“拿他沒有辦法”。身為上司的孫叉叉都隻能無奈地歎息一聲,更何況普通的在職者呢!

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監督。孫叉叉沒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用全部時間監督下屬,敦促他們全力工作並且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孫叉叉為了解放自己,讓下屬們主動完成任務,對結果負責,他連吃飯都在思考對策,終於,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主意,他決定付諸行動,試著作出改善。

首先,孫叉叉每周一上午逐個與下屬溝通,確定每個人本周的工作內容。下屬把確定的工作內容形成文字,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孫叉叉。孫叉叉再把所有人一周的工作內容彙總到一張表格上。

然後,孫叉叉把這張表格通過電子郵件群發給每一位部門成員,不僅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也讓他們知道其他人的工作內容。顧芳芳開玩笑地對孫叉叉說:“孫經理,你這樣把每個人的工作內容公布出來,大家都變成‘透明人’了,誰還敢偷懶啊!”孫叉叉笑而不答。

每周五召開例行工作彙報會的時候,孫叉叉就用投影儀把這張表格放映出來,然後讓每個人對照表格自己彙報工作的進展情況,完成的就打鉤,未完成的用紅色字體標注出來。工作彙報完畢,孫叉叉會把標紅的事項及責任人重複一遍。沒按時完成工作的人看到紅色字體,覺得特別紮眼,因為團隊的所有成員都知道自己沒完成工作了。

接下來,事情還沒有結束。孫叉叉要求責任人自己分析未能按時完成的原因,並且自己給出應對的方法以及延緩完成的時間。如果責任人給不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孫叉叉就當場以團隊討論的方式,發動所有人一起思考。這樣一來,就把本來需要自己一個人思考的事情變成了團隊所有人的事情,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高效解決問題。

這些改善的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未能按時完成的事情逐漸減少,而且,連續延緩兩次以上的事情基本沒有出現。

孫叉叉的改善行為,給予我們的啟示是:

第一,讓責任人對所有人負責,而不是上司一個人。

在絕大多數協同角色的眼中,任務並不是自己的,而屬於負責人。孫叉叉作為團隊的領導,理應為團隊的最終結果負全部責任。在下屬們看來,任務是“孫經理”的,自己隻是協同者。在他們心中,他們隻需要對孫叉叉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他們的工作目的是為了完成孫叉叉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為了實現目標,取得成果。孫叉叉通過公布每個人的工作任務、公開檢查工作的完成情況,把大家變成了“透明人”,也就是說,原來大家隻是對孫叉叉一個人負責,而現在卻要接受團隊所有成員的監督。一旦工作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就會受到所有人的質疑,這無疑給大家造成了“不得不完成”的壓力,促使大家按時保質地完成任務。

第二,及時檢查工作的完成情況。

孫叉叉每周召開例行工作彙報會,及時檢查一周的工作完成情況,這樣做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工作進展,而且給協同者造成一種壓力,促使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達成成果。

第三,引導下屬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身為上司,常常在不經意間為下屬代勞。當王濤、顧芳芳、吳曉年對孫叉叉說:“孫經理,這件事該怎麼辦?”他們就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了上司,他們一身輕鬆地離開辦公室,而孫叉叉卻不得不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他們留下的問題。上司為了不淪為“下屬的下屬”,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下屬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具體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下屬提出問題後,反問一句:“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孫叉叉還借用團隊全體成員的智慧,讓大家一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值得借鑒的好方法,既減輕了上司的負擔,又提高了下屬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