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結果當成果
周五的部門總結會議讓孫叉叉非常鬱悶。
他用投影儀放出每個人設定的周目標,逐個檢查目標完成情況。顧芳芳重點需要完成七個事項,結果隻完成了四個。孫叉叉詢問沒有全部完成的原因,顧芳芳解釋說:“時間太緊了,我來不及做完。”
王濤也有兩件事沒有完成,他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客戶計劃有變動,所以工作內容不得不作出調整。”
更過分的是吳曉年,總共八個重點事項,一半都沒有完成,他說:“孫經理,這些事情我都做了,隻是還沒有最終達到要求,我會在下周把它們全部做完。”
會議結束後,孫叉叉回到辦公室,情緒煩躁。這樣的狀況已經成家常便飯了,設定的目標總難以百分之百地完成。而且,下屬們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讓孫叉叉無言以對。
這時,黃總監恰巧來到孫叉叉的辦公室,辦完事,孫叉叉請黃總監留下,向他訴說了自己遇到的問題。
黃總監聽完,說:“我先講一個關於買土豆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小李和小方是某工廠同時招來的實習行政專員。最近,工廠的食堂需要儲備一些土豆,上司把采購土豆的任務交給了小方。小方去上司告訴他的農貿市場一看,卻怎麼也找不到土豆,於是他失望而歸,來到上司的辦公室說:“經理,我花費了一上午的時間去了農貿市場,可是那裏沒有土豆可賣。”
上司“哦”了一聲,沒再說話。小方走出辦公室,他認為自己完成了任務,便心安理得地和同事們閑聊了起來。
小方剛走,上司就撥通電話,叫來小李,把采購土豆的任務又交給了他。小李來到農貿市場,發現市場上沒有土豆後,便主動詢問賣菜的攤主,經過一番打聽,獲知了一個更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他按照攤主告訴他的地址來到批發市場,驚喜地發現這裏的土豆質優價廉,另外,他在巡查食堂時還注意到,不僅土豆沒了,西紅柿和茄子也不多了。於是,他詳細地詢問了西紅柿和茄子的價格。
從批發市場回來,小李把土豆的質量和價格情況向上司作了詳細彙報,另外,他還提醒上司,食堂的西紅柿和茄子也不多了,可以一起采購儲備,這樣還可以在現有價格的基礎上爭取到更多的優惠。彙報完畢,他把彙報材料遞給上司,材料中附有蔬菜商販們的姓名、主營品種、聯係方式。他對上司說:“這樣,我們以後采購蔬菜,就不用每次都跑到蔬菜批發市場了,打電話就可以讓他們送貨上門。”
一個月的實習期結束後,小李被順利錄取,而小方則被辭退。
這個故事裏,涉及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結果”,一個是“成果”。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在小方自己看來,他已經完成了上司交代的任務,因為他去了農貿市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花費了一上午的時間”,用來執行上司的命令,而且也給了上司一個結果,那就是“農貿市場沒有土豆”。
可是,這樣的結果有意義嗎?上司認為這樣的結果就足夠了嗎?食堂的負責人會認為這樣的結果就足夠了嗎?沒有土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嗎?很顯然,答案都是否定的。小方提供的結果毫無意義,而且,為了這樣的結果,付出了一上午的時間,公司不得不為他支付工資,他出差的花銷也得由公司支付,也就是說,他耗費了資源(時間和金錢),但結果卻毫無意義。這不是最大的浪費嗎?
與小方截然不同,小李提供的結果是有價值的。他的結果使問題得到了解決,上司拍手稱好。有價值的結果,才是成果。
我們來看一看成果的具體含義。
首先,成果能夠切實地解決問題。小李所貢獻的成果使工廠的食堂解決了沒有土豆的問題,也幫助上司解決了問題。而小方雖然執行了上司的指令,卻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問題是擱在通往成果之路上的障礙,如果不鏟除掉,工作就無法推進,難以抵達成果。
第二,成果必須百分之百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哪怕隻是離終點僅僅一步之遙,也不能算成果。完成一件工作就像一次馬拉鬆比賽,即使整個賽程都發揮得完美無缺,可是沒撞到終點線,就不會有成績。總有很多夭折在半途的事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事情沒能百分之百地完成,它們消耗了寶貴的資源,卻無法貢獻任何價值。
第三,成果必須與目標一致。在開始某項工作之前,都會對這項工作最終的理想結果進行預想,這種對結果的預想,就是目標。如果工作結束後,最終的結果與預想不符合,那意味著目標沒有實現,這樣的結果也不是成果。
第四,成果不能逾越規定的時間期限。在電視上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男主人公飛奔著穿過洶湧的人潮,終於趕到機場,而他心愛的人卻坐上飛機,直衝雲霄了。航班的時間不會因為他的遲到而改變,他錯過了規定的時間,也錯過了挽救一場愛情的機會。在工作中,這樣的場景也屢屢出現——錯過了招標時間,錯過了交貨期限,錯過了最佳的市場時機,等等。一旦超過了期限,之前的付出都會付諸東流。
最後,成果不能超過財務預算。不計成本地進行投入,雖然能夠創造“令人滿意”的結果,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入不敷出。假如最終結果超過了財務預算,甚至因此導致虧損,這樣的結果就不是成果。
隻有同時符合上述標準的結果,才是有價值的結果,也就是成果。
身為下屬,理應拿成果來交換企業支付的薪資,而不是簡單地以為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就萬事大吉。思考怎麼辦是部屬的天職。
帶著答案敲開上司辦公室的門
黃總監對孫叉叉說:“有人說,優秀的員工,應該聽上司的話。我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我進的第一家公司是企業管理谘詢公司,我當時不知道管理谘詢是什麼意思,不知道這家公司究竟是做什麼的,就這麼渾渾噩噩工作了兩三個月,還是不知道。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但我當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