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問題答案已經很明顯了,當時不止是投資者受到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基本上所有人都受到衝擊,那麼無論你是否為投資者,都不可避免的要麵對這一切,即是說問題不在於做不做投資者,也就不能認為當時隻要不做投資者就可以避免損失了。
第三個問題是當時的股市大崩盤,投資者唯一能做的是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股市大崩盤之前開始恐懼並逐漸賣出股票,而不能死抱著股票長期持有,等到發生重大損失後抱怨經濟衰退。當然安全邊際在這種情況下就派上用場了,在股價低估時買入和高估時買入的投資者將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隻是在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和適當的投資機會之間需要把握分寸,再就是對安全邊際的理解問題,也許我們用了同一個名詞,但卻是兩個概念,各有各的理解方式。
第四個問題從近幾十年的經濟周期上已經基本有了答案,小經濟危機十年、八年就會有一回,大經濟危機幾十年來一回,如果說可以跟30年代大蕭條相媲美的,那就是08年的次貸危機了,從時間跨度上說大概80年,而這中間經曆了很多次小經濟危機。在現代產業革命後一係列生產方式、經濟模式日新月異的變化,產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經濟速度越來越快,而泡沫的形成和破滅周期好像也越來越短了,周期更短和波動更強也許就是未來的趨勢。
第五個問題由於小經濟危機人的一輩子要經曆好幾次,所以謹慎的態度肯定是對的,否則一次的不小心也許就足以致命了,一般危機十年、八年就會到來一回,這樣一段時間對每一個人都不能算短,過於謹慎直至極端保守的做法將錯失良機;而大的經濟危機應該說人算不如天算,到來了不隻是投資者要承受損失,幾乎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社會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波瀾起伏,時間長了遇到個大海浪也是難免的,不過問題的重點是人們一定能夠挺過去。投資者需要在有安全邊際的時候買入,但不需要時刻按大經濟危機下的標準來選擇股票,按這種觀念你會發現有時候連續幾年都沒有買股票的機會,可以旗幟鮮明的表態,以這樣的看法做投資是錯的。
若真遇到大經濟危機如何是好呢?這個問題很簡單、很好回答,每次大的經濟危機無一例外,之前都是大的經濟泡沫,我們的原則是當股價遠遠背離其內在價值的時候要賣出股票,這前麵已經說過很多次,而大的經濟泡沫來臨時股價基本無一例外都是遠遠背離其內在價值的。
我的看法是如果不佳甄別全盤接受《證券分析》的投資方法是不妥的,從以上五個問題我的基本看法和理由大家已經可以看出一二;因為怕經濟危機不敢投資就像為了避免交通意外選擇到原始叢林生活,交通意外是沒有了,但代價也是明顯的,已經沒有任何發展前途可言了。因為怕經濟危機隻買國債就像為了避免交通意外躲在家裏不出門了,隻能夠圖個溫飽而難有所作為,不過現在也有人自個在家做淘寶奔了小康的。因為怕經濟危機隻敢在股市上“撿煙蒂”,就像為了避免交通意外身亡開著坦克上路,一般的交通事故確實撞不死了,但速度慢不說,對路麵的損害程度也相當大,而且油料開支就是筆大數目,同時不符合環保理念,當然沒有那個國家允許私人擁有坦克的。
這有點像一隻驚弓之鳥對飛翔的認識,當它在教小鳥們如何飛翔的時候,不是把重點放在如果展開翅膀、順應氣流做各種空中動作,而是如何避開獵人的弓箭;在這隻驚弓之鳥看來,顯然不被弓箭射中比展翅高飛重要得多,對獵人的弓箭小心謹慎以求得生存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此這般教導飛翔肯定不能算高明的。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當年他得知格氏的價值投資理論如獲至寶,自然格氏也成為他最景仰的長者,在格氏解散公司選擇退休後,巴菲特回到奧馬哈自立門戶,開始了自己傳奇的投資生涯。早年的巴菲特完全信奉格氏的理論,也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不過可以肯定如果巴菲特一直隻按格氏的原教旨主義行事,今天很多人根本就不會知道世界上有這號人物,還別說把他當成投資的精神導師,巴菲特投資思想變遷過程是漸進性的,查理?芒格在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兩段話分別出自芒格和巴菲特之口,可作證明。
芒格批評格雷厄姆投資理論說:“格雷厄姆使用的方法,我和沃倫都喜歡,但格雷厄姆方法在那個年代適用,現在而言如果一家企業陷入危機,資產負債表上的東西也會隨之消失;而且你無法完全撇開員工,將公司營運資本打包帶走。另外目前類似格雷厄姆標準的‘廉價股’也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