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至此,我們所要討論的“正經”內容已告罄,心裏可以大大舒一口氣了,接下來既然是“雜談”,自然以輕鬆調侃為主,也不想寫得太嚴肅、太正經,那樣叫人好累。但這不意味著沒東西,實際上內容挺充實的,而且可讀性要更強,若能加上幽默、詼諧些的語言,對投資者可能有《故事會》的感覺,這是我想要的,畢竟初中就是靠它打發英語課時光的;雖然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道是好是壞,時常感歎光陰倏爾,沒有好好讀書,但畢竟是記憶的一部分,對《故事會》還是有感情的。

既然是雜談那自然是天南地北的扯,不會時刻攥住主題發揮,也許給人比較淩亂的感覺,不過最起碼的一條要求是把主題闡明,而天南地北的內容必須與主題有內在聯係,否則就會亂套了,除了最後一篇。其實我真想有時間的話多寫寫文章談談人生、談談理想,奈何這個內容放在這兒有點太格格不入了,隻好作罷待往後有機會再弄。

雖然不可以從心所欲的寫,若那樣肯定會逾矩了,不過在這部分應該有更多我個人色彩在裏頭,一些小故事時不時的穿插其間,應該會讓人感覺更真實更輕鬆些。我走過了27個春夏秋冬,要說“有故事的人”那遠遠不夠資格,但人生道理從很多日常瑣事中都可以領悟。一個人思想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很多時候是由悟性決定的,當然人生閱曆的作用不容抹殺,但得懂得從中吸取營養,否則也隻是走過場應付罷了,而智者卻能從別人的經曆中學到東西。有人說:“沒有輸得一無所有過就不懂投資”,這句話投機者特別喜歡說,我就覺得很奇怪了,為什麼一定要輸得一無所有才能懂投資,我就從來沒大虧過,盡管並非智者且水平有限,但起碼我覺得自己是懂投資的,以上對人生閱曆的看法是我反對這句話的理由之一。

我這人性格比較耿直喜歡有一說一,有時候得罪人了自己還不知道,但大老爺們不能像小姑娘一樣嬌嗔做作不是,在某些人看來這甚至有點桀驁不遜,我也試之改變過,終究無濟於事,其實有時候想想感覺我就是我,何必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呢。對《證券分析》與《怎樣選擇成長股》發表評價時也是如此,我覺得好就會說好,覺得不好就會說不好,而不管他是誰,完全是對事不對人,這也是在下一個小優點,但有時候顯得太單純了,話不多說了,免得又如文章的篇幅那麼長,現在就開始吧。

73淺談投資聖經《證券分析》

一談起《證券分析》作為價值投資者,或有誌成為價值投資者的朋友總是肅然起敬,但我嚴重懷疑這其中有多少人真正讀過這本書,據說格氏的文采好、思維嚴謹,可是書中的語言令我索然無味,思維嚴謹倒是真的,以至於有點晦澀了。的確作為價值投資的開山之作有它的標致性意義,作為價值投資奠基人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的代表作,也很有紀念意義,可對於一般投資者本書並非係好教材,是時候進入博物館發揮前麵兩個作用了。

據本人手頭上的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1940年版《證券分析》作者背景介紹,該書原文著於1929年股票市場大崩潰後不久,出版於1934年大蕭條中期,出書背景是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完全以當時的投資環境作為常態性假設,試圖解決在那種環境下投資者怎麼辦的問題。投資安全不可謂不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應該謹防矯枉過正,可以說是那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觸使了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開始寫《證券分析》,那麼他們以當時的投資環境作為背景也就順理成章了。

幾年前我來深圳的時候,由於行旅原因不可能帶很多書,所以隻帶了八本屬於案頭性質的書,投資類的剛好有一半占了四本,《證券分析》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那時候的投資思想還沒有成熟,還沉陷在格氏“撿煙蒂”的理論中不能自拔,現在盡管很多看法已經慢慢更正過來,應該說整個投資思想有了本質上的變化,但《證券分析》仍然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有時間就會隨便翻翻,不過已經不是以學習的心態,隻是把自己與書中的說法對比,找出不同之處,或許還能觸發一些思考。

現在需要弄清楚五個問題:一是30年代美國大蕭條是否隻影響到投資者?二是當時該不該做投資者?三是投資者在當時能怎麼做?四是經濟大危機是否經常性爆發?五是《證券分析》的投資態度對否?這五個問題事實上是環環相扣的,回答了上個問題下個問題基本上就有答案了。

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當時幾乎沒有人不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商業貿易銳減、許多企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下崗,如果說有受益者那就是好萊塢電影了;當時不隻是美國,幾乎全世界都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應該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巨額債務加上此次經濟危機的影響,客觀上導致希特勒上台,從這個角度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30年代的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