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毛利率與淨利率
在58篇已經討論過毛利率與淨利率,但在這裏還是另開一篇,較為深入的研究這兩個賬務指標,因為它們在企業經營上非常重要。毛利率反映產品的利潤空間,這是盈利的基本前提,如果產品沒有利潤甚至是負利潤,那賣得越多即虧得越多,自然企業發展就無從談起。但單單隻是產品有利潤還不夠,要注意其它兩個因素:一是產品的銷路如何?單件商品的利潤再高,如果沒有上到一定的銷售量,那也隻是杯水車薪;二是期間費用開支情況,如果產品有利潤空間、有銷量那自然可以賺錢,但開源之外還得考慮節流,如果流出比流入的還多,企業同樣也會發生虧損。
毛利率:
這個財務指標直接反映企業產品競爭力,經營毛利率、銷售毛利率指的都是指該指標,相對於同行的毛利率水平高低,最能直接反映企業生存狀況了,不同行業間這個指標沒有可比性,比方說“贛粵高速”(600269)和“蘇寧電器”(002024),但記住企業的好壞不是由一個指標決定的,指標也沒有所謂的優缺點,一個指標就反映一個情況,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指標反映很多情況,而做不到就是缺點,如此這般要求未免有失偏頗,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我不大喜歡那種毛利率很低的企業,其計算公式為:
毛利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淨利率:
這個財務指標的叫法比較多,除了淨利潤率外還可以叫淨利潤率、銷售淨利率、銷售利潤率、經營淨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其實指的都是一樣東西,說明企業收入1塊錢能淨賺多少錢,看該指標的時候可以和毛利率比較一下,兩者越接近說明企業的期間費用越低。也可理解為企業競爭力的一種間接表現,不用大量管理費用證明企業運作有效率,不用大量銷售費用證明企業產品有市場,不用大量財務費用證明企業負債水平低,但兩者太過接近往往由於利潤並非來自主營業務收入,反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所得稅率對其的影響比較明顯,其計算公式為:
淨利率=淨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這兩段是58篇中對毛利率與淨利率的介紹,仔細分析後會發現上麵所提到的三個要素:利潤空間、銷量、費用並沒有全部得到的體現,毛利率體現了利潤空間,淨利率體現了費用,由於它們的分母都是“主營業務收入”,所以並沒有體現出銷量相對於資產比例這個概念。比如一家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毛利400萬元,淨利潤200萬元,即是等於毛利率40%,淨利率20%,應該說該企業經營情況比較樂觀,實際上這有可能是一家經營狀況非常糟糕的企業。
乍看起來貌似盈利情況很不錯為什麼就變成糟糕了?問題在於沒有體現銷量相對於資產比例;如果說這家企業資產規模在1000萬元,那這樣的經營業績相對而言還算不錯,如果資產規模在500萬元,那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了,應該說該企業的效益驚人,反過來如果資產規模在5000萬元,收入才1000萬元,那情況是十分糟糕的,這個時候我更感興趣的是想知道企業用了什麼“龜縮神功”把三項費用壓得這麼低,收入隻占資產1/5還能現實200萬元的利潤,無論如何這種企業一般離虧損並不遠了。
除了這種非常極端的情況外,一般企業的毛利率與淨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盈利情況,行業周期向下或產品競爭加劇,首先一定是反映在毛利率上;特別是那種常年毛利率往下走的企業,通常也麵臨著市場需求枯竭的窘境,如果沒有轉型或開發新產品,很難繼續向前發展。對於服務型或以績效考核的企業一般毛利率都比較穩定,如果市場競爭加劇,這類企業就會增加更多服務附加值同時加大市場營銷投入,這些都會增加期間費用,使得淨利率下降,工業型企業相對而言淨利率下降要間接一些,主要是產品毛利下降之後傳導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