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我即是如來(2 / 3)

但他沒有輕信他人的底氣。

而慧方腳步沉穩,踩著竹編的僧鞋攀上峭岩,不曾回頭看他一眼。

原來這峭岩之上也有個山洞。

塗山涉飛身而起,等在洞口,之後與攀岩而來的慧方一同進洞。這山洞比他在戈壁上的藏寶洞狹窄幽暗許多,壁上多有尖銳石刺,地麵卻被打掃得纖塵不染,整整齊齊地擺了三隻木箱。

塗山涉記得這箱子,慧方闖洞那日用麻繩捆著背在身後,幾乎與他身量相等,應是從天竺而來,背了一路。

還背上這懸崖峭壁?

“箱子裏是什麼?”塗山涉問道。

“是貧僧半生譯出的佛典經卷,當下寺中清靜不足,貧僧便將其暫存此地,”慧方淡淡說道,“施主或能從中得到啟發,實現心願。”

“多謝,”塗山涉感激道,“除去錢財,我還有八條狐尾,我將盡數抵押給你。”

慧方合掌搖頭:“施主不必給貧僧任何抵押。”

塗山涉一愣,他不知該如何相信這番好意。平生對他極好而無所求的隻有太子辛一人。如果他是慧方,他隻會擔憂來曆不明的妖狐帶著珍貴佛經逃之夭夭,讓自己半生心血白費。

慧方像是參透他心中所想,微笑說道:“貧僧雖不知施主與那洞中少年前塵如何,卻已將二人命中苦恨體味一二,惟願此經能夠化解惡業,助施主渡人,也助施主渡己。”

說罷,他便後退幾步,這是要獨自下山回城了。

塗山涉僵愣半晌,似乎道謝也太虛浮,他站在洞口拱手,高聲說道:“讀畢那日,我將把經卷一部不落地送還府上,還請高僧放心!”

“哈哈,有勞了!”

崖下竹林清風颯颯,淹沒人聲,慧方已經走遠。

塗山涉再度將首鱗置於眉心,打開第一隻木箱,從此便不分晝夜。

起初,他讀不懂一字,後來他死記硬背,一知半解,正如無心之時看太子辛撫琴,他隻能把每個細微動作銘刻於心,以防自己淡忘那曲《青鬼》。

如今他已是有心之人,愛與恨,熱與冷,皆在那顆拳頭大小的血肉中鼓動。他懷著熾烈的愛意想要體悟這一切,婆娑世界於他而言,已不是過客。也不知是第幾個日夜,塗山涉心中橫起那日坐在太子身邊慟哭撫琴時的衝動,卻無淚流,隻感覺到一種明白。

他明白慧方為何出手相助,明白自己命中諸多苦厄,他也隱約看見那座壇城的結局。

它會耗時幾月被精心搭起,也會刹那之間被一把毀滅——塗山涉篤信自己的判斷。眾神居所是虛幻,繁華世界亦是虛幻,善惡報應,因果循環,是虛幻中的轉瞬泡影,萬物不過一掬細沙,也終將走入幻滅的結局。

他與真龍同樣處於這幻滅之中,是千萬年中微不足道的一念,是被細沙裹挾的微塵,兩世生死,他屠戮兩顆真心,後世亦有無數虺陽墮於九鏑戟下,無數太子辛死於塗山涉懷中,這便是他與那真龍的因果。

至於如來——哪有什麼如來,能夠打破這因果的唯有他自己,什麼四大皆空,超脫五蘊,他不認,他不要那普度眾生的胸懷!他也不指望何方至尊來還自己公道。他隻是一介塵土,不願再重蹈覆轍。

他要做他想做的,承擔他該承擔的。

塗山涉豁然開朗。

所謂“渡人渡己”,的確如此,佛並非高居神位,更不會隻手遮天。

佛在人心中,是智慧,也是慈悲。

下山前塗山涉還做了個夢。

或許也不是夢,他頭腦格外清明,立於水中,四周皆是浩浩水氣。他認出這是仙山瑤池,從前來此執行公務時,他還沒注意過有一條名為虺陽的小龍潛於池底。

縱目四顧,池中已無銀龍,卻有兩位女子在濃霧中現身,盈盈向他走來,停在五步之外。

“解夫人。”塗山涉訝異道。

他曾在渚明宮中見過這位朱衣女子的畫像,雍容姝麗,美若神明……而今,這般曆曆在目又與前世舊夢相合。

“……西王母娘娘。”他又低聲地喚。

千餘年前王母自請下凡尋真龍蹤跡,竟是為了做那小龍轉世後的母親。

誕下龍子之後不久,她也就離開了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