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15)(1 / 1)

結合現實,南懷瑾先生指出:現在,很少有人再談“見素抱樸,少思寡欲”了。似乎到了這個物質享受的時代,“樸素和寡欲”的思想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人們遠離了原本的清淨混沌,越來越不知足,於是也就偏離了“道”的自然而然,這顯然是一種失誤。

在生活中其實應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當擁有的物品不能再多的時候就要學會停止,如果依然不知道滿足,放縱欲望、無休止地追逐聲色名利,那麼他最終會受到私欲的毒害的。

有個阿拉伯神話說是這樣的:

有一個人去尋寶藏,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他小心翼翼地進了山洞,看到裏麵有個寶瓶,寶瓶上貼著一張字條寫道:“打開瓶蓋,裏麵就會冒出金沙。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後把蓋子蓋上。”這人欣喜若狂,打開了瓶蓋,果然是寶物,一開蓋金沙就像禮花炮一樣飛射而出,黃金燦爛,就像做夢一樣美。

“發大財了!”這人用袋子裝,用帽子接,用衣服篼,用雙手捧,甚至鞋子裏麵也盛滿了金沙。寶瓶裏的金沙如噴泉般湧出,越噴越多,漸漸地這人沒東西裝了,金沙從他手上溢出……溢出……溢出,但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上捧著手接。

他太高興了,太瘋狂了,太癡迷了,隻顧欣賞金沙狂湧的美景,忘了寶瓶上的告誡:“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後把蓋子蓋上。”最後,他被埋葬在了金沙的厚堆裏。

很多人就像這個尋寶的人一樣“不知足”、“不知止”,結果一無所獲。

曾國藩曾說:“知足天地寬,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賞,既得勿求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誌亢神愈忕。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遠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奚事生嗟氣?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語雲: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