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16)(1 / 1)

其實,這世上不知足的人多,窮人有窮人的不知足,富人有富人的不知足。“知足知止”就是要人們擁有“該放手時就放手”的智慧,這種智慧表麵上看似是一種中庸之術,然而它卻能使人們正確地對待欲望與現實,讓人們能夠享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

總之,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們每個人都有欲望,然而欲望太多,人生就會變得疲憊不堪。每個人都應學會輕載,因為生命之舟負荷太重的話,就會擱淺、就會沉沒!

貪欲是隱形“殺手”

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

【譯文】:聖人生存在世間,無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餘的感官刺激;因而拋棄外在的追逐,隻取內在的滿足。

對於老子的這一見解,南懷瑾先生指出,老子是針對當時社會中人們在物欲中喪失自我、在世俗中迷失本性的現象,闡述的修身養性的道理。即:聖人對生存的條件並不苛刻,他們沒有過多的貪欲,隻追逐內心的滿足。

人生在世總難以擺脫人事的微妙,總要麵對社會的錯綜複雜,如履薄冰是許多人真實的感覺。煩惱都是因事情而起,而好事也絕非那麼的單純。所以,人們眼中的美事兒有許多都是虛幻的,它們能讓人逐步墮落,過分的追逐物欲隻能給人們帶來一時的快樂,而引發的禍患卻是長久的。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帶領殘兵逃到會稽山上,被吳軍團團圍住。勾踐派人向吳王夫差請降,夫差不答應,勾踐幾乎絕望了。

這個時候,勾踐的謀臣文仲、範蠡為他出主意說:“吳國大臣伯噽十分貪財,他現在正受夫差寵信,如果用重禮向他行賄,他一定會為我們說好話的。”

勾踐於是讓文仲帶上大量金銀財寶,又選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見伯噽。

伯噽偷偷地接見了文仲,他一見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興起來。文仲對他說:“我奉命來見你,是不想讓好事給別人占去啊。財寶和美人都在這,隻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幾句,讓吳王退兵,這些就都是你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