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說:“昨晚與這些女子尋歡作樂,可是清早起來時發現她們都跑光了,並卷走了錢財。”
佛陀於是反問道:“尋找女子錢財重要,還是尋找你自己重要?”
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去注意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年輕人,和現代社會的人很相似。你看全社會幾乎都在瘋狂地賺錢。如今的中國大地,學術界與經濟掛鉤的學術著作特別吃香,學校中和經濟相關的科係生源爆滿。至於社會上的生財之道更是五花八門,人們為了賺錢挖空心思,為了賺錢不擇手段。這些生活在攀比欲望中的人,總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會像被箭射中一樣陷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一個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錢與富貴。社會不主張安貧樂道,但生活也不主張一味攀比以追求金錢富貴。因為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麵對現實,人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正是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很多事情都是人們經曆過了,才懂得它的彌足珍貴。多一些滿足,少一些攀比,就會在煩躁與喧囂中,過濾壓抑,沉澱一種默契與親善,澄清一種本真與回歸。多一些滿足,少一些攀比,世間便少一點橫眉冷對,多一點笑臉相迎。
知足才會逍遙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道德經》
【譯文】:拋棄賢聖的權威及對權威的成見,人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拋棄仁、義等道德律則,人們將恢複他們的孝慈本性;拋棄技巧與厚利的誘引,盜賊將自動消失。不過,這三項措施作為治標之舉,還不足以治本,所以,應把它們作為從屬的措施,跟在基本的總體原則——表現純真,持守混沌,減少私心雜欲之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