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13)(1 / 1)

越是攀比,就會越不滿足

若不得錢財,便生憂苦、愁戚、懊惱;若得錢財,彼便愛惜,守護密藏……

——《中阿含經》

【譯文】:如果得不到錢財,就感到憂苦、發愁、煩惱;如果得到了錢財,便非常愛惜,就如同守護著寶藏一樣……

南懷瑾先生曾感慨萬端地說,人生活在現實中,必然要與社會發生關係。當人們擁有財富時,別人也擁有,於是出現比較。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人類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比較心態生活的結果,必然導致競爭。競爭意味著相互殘殺、你死我活地鬥爭。因此,攀比、不滿足使人類活得疲憊不堪。

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視錢財為糞土,但有的人卻汲汲營營,整天鑽在攀比中: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比你富有;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華;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時裝,比你時髦;你用液晶,我得用LED,比你先進;你坐桑塔納,我得坐奔馳,比你神氣;你當市縣長,我得當上省長,比你大。

在生活中,用比較心生活的人大有人在,他們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誰家如果有一架自行車,就夠他幸福很長時間了,但自行車一普及,擁有自行車就不再有幸福感了。社會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於是要有摩托車才感到滿足、要有轎車才覺得幸福。

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類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不經意就迷失了自己。佛經裏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天佛陀靜坐已畢,在林中漫步,這時有一群年輕人匆匆向前走來,向佛陀問曰:“剛才你有沒有看見幾個女孩子從這邊走過?”

佛陀問:“找她們幹什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