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10)(1 / 1)

好一個“本來無一物”!人這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有挫折,有煩惱,有痛苦,想躲也躲不過去。對此你歎息也好,焦急也好,憂慮也好,恐懼也好,都解決不了問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必在意那麼多呢?

因此,人類一切煩惱都是以執我為根源。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論》卷四說:“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至於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雖欲作一自利圓滿,執自利為主要,以行非方便故,雖經無數劫,自他義利皆悉無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純為苦所逼迫。”眾生執我,原為我的幸福,然因為執我故,帶來了人生的種種煩惱。

現代人隻懂得賺錢的重要,以為有錢就能過得快樂幸福了。其實從人生幸福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心靈健康第一重要,身體健康第二重要,財富的擁有為第三。有財富沒有健康的身體,不能享受;有財富有健康的身體,但沒有健康的心靈,也活得不快樂。然而現代人舍本逐末,他們看不到心靈健康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意義,為了追求財富用盡心思。有了財富又盡情地放縱自己,使得整個心靈處在高度的破碎狀態中。他們為什麼沒有感受到快樂呢?因為他們受到欲望的操縱,而缺少健全的心態。

世人想超脫,希望瀟灑走一回。很多人以為有錢,一擲千金,是快樂,其實這是風光,不是快樂,快樂是建立在超脫基礎上的。人們倘能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不住於相,隨緣自在,不為物役——不受欲望的紛擾,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無量壽經》

【譯文】:不計較吃很多苦,欲望少了就能滿足。

孟子有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欲”,意即希望心能夠正,欲望愈少愈好。這與佛家的“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的都是“知足常樂”。孟子還說:“其為人也寡欲,雖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