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要為吃而煩惱:窮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裏,富人什麼都吃膩了,下餐卻不知該吃什麼才可口;為穿而煩惱,服裝款式層出不窮,穿什麼才時髦呢?當然也還有人為冬天的到來,沒有寒衣而苦惱;為住而煩惱,地皮的價格不斷在上漲,買一套房子要幾十萬,租房也很貴,有了房子又因為太窄,或周圍環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為了“我”的幸福,吃、穿、住就夠煩惱一輩子了。
與基本生存相應的是財富。一個人總是為了維護“我”能夠更好地生存,從而拚命地去工作,去創業,始終陷在不斷追求財富的“奮鬥”中。其實世上的事本來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欲望,就沒有煩惱;欲望越多,煩惱也就接蹱而來。可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做到無欲無求呢?
慧能去向五祖學習佛法,五祖說:“你是南方人,也學佛法?”
慧能說:“佛法還分南北嗎?”五祖就留下了他,讓他劈柴。慧能想也許劈柴也是參悟佛法吧。
多年後,五祖年齡大了,就有心選一個傳法之人。於是,在一天的下午,他召集所有的弟子,對他們說:“你們都將自己多年證悟的結果寫成偈子,我要看誰真正悟道了,就將衣缽傳給這個人。”
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衣缽傳承的人。於是,很多人都注視著他,爭著去看他的偈子。有的人甚至根本沒想去作偈子,而是等著看神秀的參悟。沒有幾天,神秀的偈子就傳遍了整個寺院,他就將它寫在醒目的牆上。偈子雲:“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本來有的人寫好了自己的證悟,一看神秀的偈子寫得如此之好,就不好意思再將自己的拿出來。很快,這就傳到了慧能的耳中。慧能聽了後,就告訴身邊的僧人說:“這首偈子還行,但並未真正悟道。”
沒想到,五祖很快就知道了慧能說的話。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說出了自己的偈語。他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們崇信了這劈柴工所說的話,擦掉了神秀的那首偈子,將慧能的寫上了那麵牆。慧能由此而得五祖秘傳衣缽,隱行南下傳道說法,遂成禪宗六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