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11)(1 / 1)

南懷瑾先生則把這兩種觀點結合在一起,作了簡要總結:自古仕途多變動,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的紛華中,時刻要有淡化利欲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那麼怎麼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趨淡呢?南懷瑾先生的觀點是:仕途雖紛華,要常思泉下的況景,則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說則可貫通得失。比如,看到深山中參天的古木不遭斧斫,蔥蘢蓬勃,究其原因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知所賞,自是悠閑歲月,福澤年長,“方信人是福人”;看到天際的彩雲絢麗萬狀,可是一旦陽光淡去,滿天的緋紅嫣紫,瞬時成了幾抹淡雲,古人就會得出結論道:“常疑好事皆虛事”。

中國的古代,自漢魏以降,高官名宦,無不以通佛味解佛心為風雅,因為這樣可以在失勢時自我平衡,自我解脫。

在社會生活中,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五代時,後唐的皇帝李存勖以救國救民號召百姓,招募將士,先後滅掉了後梁等國,勢力達到了頂點。

天下略為安定後,李存勖開始貪圖享樂,他對大臣們說:“我軍征戰多年,今日有成,應該休息罷兵,享受太平生活。”

李存勖從此不理朝政,天天忙著看戲玩樂,一些忠直的大臣也被他疏遠了。

皇後劉玉娘特別愛財,她把國庫竊為己有,積攢了堆積如山的財寶。她任用自己的親信做撈錢的肥差,四處暴斂,到處橫征,百姓怨聲載道。

忠心的大臣把劉玉娘的行為報告給了李存勖,說:“當天下人的君主,應該關心天下人的生死,這樣人們才能愛戴他,國家也會安定。現在皇後隻顧自己撈錢,全不管百姓如何生活,這樣下去要出大事的,皇上一定要好好管教她。”

李存勖這時也失去了往日的愛民之心,他為皇後辯護說:“籌錢糧,救民於水火,百姓一定會感激皇後的仁德,誓死保衛國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