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8)(1 / 1)

是啊,人們健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感到滿足和快樂了;人們有飯吃、有衣穿,就應該感到滿足和快樂了;人們會說話、能思想,就應該感到滿足和快樂了;人們會哭會笑、會打會鬧,就應該感到滿足和快樂了。

但“思退步,莫驕狂”絕不等同於“保持已有”,這不符合天道常變的規律,也不符合老子順其自然的法則。其實,當人們想“保持已有”之時,恰恰是不滿足的開始。人們想保持青春,歲月卻會催人變老;人們想保持財富,錢卻越用越少。其實,用不著刻意留住什麼,也用不著刻意得到什麼。人們隻需追隨時光的腳步,做自己喜歡而對他人無害的事,做自己分內當做而對他人有益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將榮辱得失看得太重,這才是真正的“思退步,莫驕狂”!

沒有欲望,就沒有煩惱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金剛經》

【譯文】:因此,我們說“空”的道理,就是不執著於萬物之我象,不執著於人的感受、思想行為和意識,不執著於能感知萬物的眼、耳、鼻、舌、身、意。進而言之,凡是眼睛所看到的物象,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香臭,舌頭所嚐到的味覺,身體所感觸到的舒服與不適,及大腦所接受到的宇宙萬法,包括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規律、法律、方法、製度、規定、遊戲規則等等,通通不可執著。對於眼睛所觀察到的不可起分別心。對耳朵所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嚐到、身體觸到的乃至大腦感知到的宇宙萬法不起分別心。

南懷瑾先生是這樣理解這段經文的:人的感官認知,都是因緣機會,虛幻而成的,不可以用充滿雜念的心去追求虛幻的認知。所以修佛的人要時時觀照,不可執迷於色、空的極端——因為執迷容易喪失對一切真實世界的認識了解。人的感官對世界的認知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可能存在誤解,如果能夠以佛學的方式去理解,最終就能夠做到心平氣和,不為任何外界因素所困擾,陶冶涵養,終歸能認知世界本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