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6)(1 / 1)

得意之時莫驕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

——《道德經》

【譯文】:不停地往容器注水,遲早會溢出來,不如適可而止;兵器打磨得十分銳利,不可能永葆鋒芒;家裏擺滿了金寶珠玉,誰能守得住?富貴了還要驕狂,隻會給自己招災惹禍。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一個人,如果真能對天道自然的法則有所認識,那麼,天賦人生,就已夠充實了。如能夠將生命原有的真實性,善加利用,因應現實的世間,就能優遊餘裕而知足常樂了。如果忘記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擴展欲望,希求永無止境的滿足,那麼,必定會遭來無限的苦果。

老子的“富貴而驕,自譴其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戰國時魏公子牟說:“官位不與權勢相約,但權勢會自動到來;權勢不與富裕相約,但富裕會自動到來;富裕不與尊貴相約,但尊貴會自動到來;尊貴不與驕傲相約,但驕傲會自動到來;驕傲不與罪惡相約,但罪惡會自動到來;罪惡不與死亡相約,但死亡會自動到來。”他的見解也許是對這八個字最好的注解。

大凡一個人得意之時,難免變得驕狂,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做事就隨心所欲,隻圖一時之快而不計後果,這就可能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來,災禍也隨之而至了。春秋時的智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晉國智伯仗著實力強大,經常欺負別人。

有一天,韓國國君韓康子、魏國國君魏宣子一起在藍台宴請他。席間,智伯隨意嘲笑戲弄韓康子、魏宣子以及他們的大臣,受到戲弄的人雖然憤憤不平,卻敢怒不敢言。

晉國大臣智果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擔心,就規勸智伯說:“國君不防備災難,災難一定會到來。”

智伯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地說:“災難由我興起。我不興起災難,誰敢興起災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