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適可而止,見好便收,是這則小故事的寓意,更是曆代智者的忠告,也是一門處世的藝術。
古人言:“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樂極生悲一語幾乎婦孺皆知。俗話說,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返,循環往複。人生變故,猶如環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處世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於這種認識,中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出高超的處世藝術。中國人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見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俗言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