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2)(1 / 1)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難知足,就像《漁父和金魚》的故事裏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宮,要來要去一場空。與老太婆異曲同工的還有一個農夫。

從前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收成卻很少。一位官員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他。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

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

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其實,人們賺錢就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如果隻是埋頭苦幹,而沒有去享受生活的樂趣,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生活質量的高低,並不完全體現在你擁有金錢的多少和物質利益的多寡上,還體現在你臉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

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人們為什麼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範。“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複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