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寡欲是幸,知足是福(3)(1 / 1)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

麵對現實,人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歎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歎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裏會知足,哪裏會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很難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在這個物欲誘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

見好就收大智慧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

——《金剛經》

【譯文】: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環境適應了,它就會生長。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緣分就能適應。

南懷瑾先生進一步指出,正是因為“緣起”,所以人生有無限的機會、無限的力量、無限的潛能、無限的意義。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個“無限”。但是,人們也不能因為無限,就毫無顧忌,肆意妄為。有的時候,更要把握見好就收的大智慧,去開創一個“適可而止”的人生。

在現實社會中,仕途、事業此起彼伏,而處在其中的每個人則應隨時隨地、恰如其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中國人重視“貴在時中”。時就是隨時,中就是中和。所謂“時中”,就是順時而變,恰到好處。正如孟子所說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鑒於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變化的特點,講究時中,就是要注意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看他會不會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並不是懦弱畏難。當人生進程的某一方麵遇到難以逾越的阻礙時,善於權變通達,心情愉快地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目標去追求,這事實上也是一種進取,是一種更踏實可行的以退為進。古人說:“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敵。當一個人在一種境地中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