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能夠正,欲望越少越好。所以說,平安是幸,知足是福。
知足,則幸福長存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佛遺教經》
【譯文】: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南懷瑾大師指出,隻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假如內心不安,幸福則從何建立呢?
那麼,心要如何才會安呢?在講解這個問題時,南懷瑾先生引用了古人的“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句話來回答:行善時,不要想“我在做善事”呀!我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占有。隻有與別人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它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隻有能自然控製自己欲望的人,才會是心安的人。
其實,人在生生世世的六道中輪回,就是因為欲望太多。一個人如果能在每一刹那,自我觀照,自我控製,長養智慧與安詳,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就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