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依什麼來學佛修道呢?《楞嚴經》中,觀音菩薩向佛陀報告他的修持法:“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而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
耳根最大優勢,就是耳的“覺觀出思維”。經中說道,輪回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把六根都用來去抓取外在世界的六塵了,也就是說六根牽引著我們把智慧用到外麵去了,即原文所說的“六賊劫寶”。耳根可以用來聞外在的聲塵,也可以用來聞自性。聞聲塵就是隨了生死業流。聞自性就是入了自性法流。佛說阿難隻知道聞業流,不會用耳根聞法流,所以輪回。
那麼現在要解脫,怎麼辦呢?得把耳根的機能旋轉過來,轉向聞自性法流。所以叫做“旋汝倒聞機”。因為把機能顛倒了,所以起名叫“倒聞機”。把用倒了的耳根聞的機能再向相反的方向使用,用來聞自性。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聽聲音時,每一個聲音都是當下生即時滅,了不可得,而每一個聲音都顯示出一個不生滅不動搖能聞的東西。每聽到一個聲音,都不理聲音的內容,不在聲音上注意,反過來,用這個聽聞能力,觀聞能聽的那個東西,這即是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單純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即是反聞聞自性。
在《楞嚴經》中,阿難對自性提出了疑問,佛對這一問題作了精彩的論說:
“現在要這許多所見到的現象中間,哪樣是我們自己的能見自性之體,哪樣又是物理的現象呢?現在盡你的目力所及,上見太陽月亮星星,自然是物質,當然不是你心性的自體。平看到世界的邊緣,乃至空間種種的光,也是物質,不是你的自性。再看到雲在飄,鳥在飛,風吹草動,塵埃飄揚,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種種,都是外物,不是你的自性。這些遠近萬物,雖然各有差別不同的現象,但在你能見的自性中都清楚地看見。可是一切萬物,雖各有差別不同的性質,你能看見的自性功能,卻並沒有差別不同。這個能見的自性,至精至妙,明明白白,實在就是你的本能自性。假若這個能見的自性,也是物質的,那應該可以看見我這個能見自性的形狀了。
倘若認為這個能見的自性,同萬物現象一樣,可以用眼看得到,那就可以說看到我了。但是當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時,何以又見不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自性在哪裏呢?如果可以見到我這個看不見的能見自性,那你所看見的,並不是那個真實看不見的能見自性,假若那個能見的功能,根本看不見,那自然不是物質或現象,何以不是你的自性呢?再說,你現在看見物質現象的時候,你既然已經看見物象,相反地說,物象也應該看見你了。那麼,人性與物理性能,體性雜亂,見解認識就錯亂不定,你和我與一切世間萬物,根本就沒有秩序和標準了。如果你看見萬物現象的時候,是你自己能見的功能在看,當然不是我釋迦牟尼在看。那你的能見功能的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是誰呢?何以你對於自己的真心自性,始終疑惑;不能認識現實的自性,反來向我口頭尋求你自己實在的自性呢?”
眾生都是隨順習氣生活,彼此見解觀念不同,就很容易產生人我是非。明白因果的道理,心中才能不起一切是非之境,時時刻刻反觀內照,反聞聞自性,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
觀世音菩薩另外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南懷瑾先生指出,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在中國佛教裏有兩種翻譯,舊譯為“觀世音”。後來到了唐朝為避諱唐朝創業皇帝李世民的名字,少了一個“世”字。另一種譯名叫“觀自在”,由玄奘法師所譯。玄奘法師個人認為原先許多位菩薩的譯名,包括觀世音菩薩,並不合宜,因此別譯。事實上,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皆可稱呼,舊譯觀世音並無差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即經中所說的“耳根圓通”,借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