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聽南懷瑾講佛典 (6)(1 / 3)

“成佛的法華,開智的楞嚴”。《楞嚴經》自宋而後,盛行於禪、教之間。明末高僧智旭《閱藏知津》中稱:“此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實際上,更多的佛教學者是將其作為佛教教觀的總綱看待的。《楞嚴經》譯出後,中國佛教諸宗,如禪宗、天台、華嚴、淨土等,都十分重視,紛紛從中吸取營養,強化了其理論基礎。《楞嚴經》有關觀世音菩薩的說法,在中國佛教信眾之中,影響則更為深遠。

一般而言,印度大乘佛學有四係經典,即般若中觀學、瑜伽唯識學、如來藏係以及密教經典。而《楞嚴經》所包含的思想既不完全屬於上述一係,也未脫離上述任何一係。佛教的心性論思想主要是圍繞如來藏係經典發展出來的。《楞嚴經》盡管不能單純歸於如來藏係,但其所包含的如來藏思想,在傳入中國的此類經典之中,也是相當獨特的,因而也是相當重要的。與其它經典相比,至少有兩點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對“如來藏真心”的說明和強調;其二就是借助於此“如來藏真心”建構了一個對世間之成因的說明;其三是從這一“如來藏真心”引申出其獨具特色的修行觀。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首楞嚴經懸鏡》中所說:“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以此一心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流。”因此,準確地理解此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思想,是打開此經思想寶庫的鑰匙。

可能因其晚出的原因,《楞嚴經》並未著力於闡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這一佛性論命題,而是著力於將其落實於眾生的心性層麵和修行層麵。這是此經與其它如來藏係經典的最大區別。

《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對此南懷瑾先生指出,世間一切學問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它學問的存在。《楞嚴經》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世間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佛家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可以拿得出證據,不隻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對於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一圓通法門,不要再生疑惑。它是一切修持方法中的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法門。不但可以教化阿難,並且也可以教化末劫時期在沉淪中的眾生。隻要依耳根法門修持,自然可以進入圓通,可以超過其餘的方法以證得真心實相。

——《楞嚴大義今釋》

《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介紹各自修持的法門,觀音菩薩作總結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認為娑婆世界眾生修耳根圓通法門最好。所謂“圓通”,就是利用耳根聽聲音來修證。因聲音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十方無障礙,能夠清淨圓滿通達進入道的境界。這一法門受到了佛陀的肯定,文殊菩薩在選擇圓通時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南懷瑾先生在講授如何靜坐時也提到,一切修法皆靠耳根而傳導,不管禪宗,淨土、密宗任何法門,都離不開觀音法門,尤其初學靜坐,必須由此入手。

南懷瑾先生指出,一切學問修持都從靜中來,人性本來是靜,動是後天的染汙,從古至今,從生至死,始終是靜,思想來去“隨它落地自成灰”。你越想去注意思想,反而激蕩內心的思想,發而成為外在的語言聲音,從身心深入體會參透這些道理,慢慢就會進入觀世音入道之門。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那裏風濤浪起,如同風吹高樓呼呼作響,各種聲音都有。聲音來了是動相,聲音去了是靜相,動靜二相隻是相對的現象。能聽的作用,它不在動相與靜相之間,動來也留不住,靜來也無所住,能知道動,能知道靜,當體即空,一念不生。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