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聽南懷瑾講佛理 (8)(2 / 2)

南懷瑾先生指出,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類警句,我們小時候都念過的,這便是因果報應觀念。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是這因果觀念,全是由佛教傳來的嗎?不是!中國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是因果觀念的明顯表示。由這種因果觀念的推演,發展出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時代不同,現在這種良好的教育目標幾乎已喪失殆盡,學校教育隻注重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遲早要出問題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蔥賣蒜做小生意,開銀行,辦貿易公司,做大買賣,那都是職業不同,無論你做什麼,人都要學做人。有時候,做人也讓我們頗費思量,一位哲人說過,做人的極致是平淡,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實屬不易,因著人的欲望、道德、修養、自身素質不同,人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我們一生都要學做人。中國人的教育,一向是為了達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標準,這個標準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觀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許多理念,尤其菩薩道的提倡,無不是從此種因果觀念和孝道思想立論,擴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於淋漓盡致的地步。

一個家庭能夠常做好事,後代子孫一定好,如果你使壞,喜歡做缺德事,就算現在聰明能幹、富貴榮華,將來後代子孫必然要遭殃。這是民間對佛教因果報應的一個常見理解和認識。實際上這也是這一觀念所起到的一種勸惡為善的作用。錯事幹下去,沒幾年光景便自食惡果,慘兮兮的,隻是平常不好意思說明罷了。所以我們小時候受傳統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話:“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說為人必須心地善良,後代方能得福。

佛教講因果涵蓋三生,每一個人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由此形成一條無窮盡的橫線,和剛才所提祖先、父母、我、後代兒孫的豎線,又交叉成一十字架。其實,依據因果輪回,角色變易的道理來看,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同自己的上一代、這一代、下一代,二條因果線往往是彼此重疊,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國民間長久以來,充滿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為兄弟,互為夫妻的傳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謂一切皆由因果,因緣而來,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隨人自取。“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從現象界來講,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從形而上的本體上講,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動的。但不能說它無因無果,如同我們再三提出來的《易經》的道理一樣,這宇宙萬有的本體是寂然不動的,但感而遂通,一動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時的。

三界六道,消業證果

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無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的,卻是由自己業力作主而輪轉,這就是六道輪回。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

(本章完)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