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指出,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聖哲,大多不親著述。釋迦牟尼一生說法,但以身教言教為止,雖然他也是擅長語文而最會演說的高手,但他從來沒有動手寫作,留下片楮隻字。他不想以藏之名山的事業而留得後世的盛名,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給予後人的啟示很大,而且富於哲學教育的真精神。釋迦牟尼的說法,後來成為經典,當歸功一般具有高深修養,長於道德文學的佛弟子,他們全心集結,凡所親聞,胥歸載筆,加以文字富麗,義理精湛,對佛教的弘揚,乃因此而開展。這可以說“他本無心為教主,誰知教主迫人來!”而師門誼重也尤足欽羨。
印度佛教自興起至衰落,前後約為一千五百年。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為早期佛教時期,也稱原始佛教時期。此時的佛教教義基本保持釋迦牟尼生前所宣傳教義的原始麵貌。後出的大乘佛教稱這時的佛教為小乘佛教。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為部派佛教時期。公元1世紀以後,為大乘佛教時期。
“乘”,即車輛,乘載,也有“道路”的意思。學佛法者乘之行道以達到彼岸,“乘”是佛法傳統的代稱。
這裏所說的小乘,是針對於大乘佛教所說的。釋尊在世說法時,所說隻有一個目的,是使一切眾生得大解脫,究竟成佛。但是,弟子的根器不同,部分弟子未曾真正了義,自己隻以聲聞果、緣覺果為修行目的,不肯發心為利眾生願成佛,即是所謂不發菩提心。這一部分弟子最終所證的聖果,也自然不夠圓滿。自利既不究竟,利他自不能廣大。所以佛教果稱之為小乘。乘是渡眾生到達彼岸的舟乘。自利不究竟,利他不廣大的法,稱為小乘。
那麼,發菩提心,以為利眾生願成佛為根本目標的法乘,就稱作大乘。大乘的體係形成較晚,這是因為大乘義理深奧,非大成就者,難以成其係統。正因為如此,佛陀所說的大乘法教,在一段時期以內,沒有像小乘佛教那樣,形成完整的體係。
直到公元2世紀,馬鳴菩薩出世,為大乘佛教係統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3世紀,龍樹菩薩出世,著《中論》、《大智度論》等諸大論典,廣弘大乘法教,使大乘佛教係統真正形成。後大乘佛教又形成中觀、唯識兩大宗係。隨著佛教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佛教體係。南傳佛教,以小乘上座部諸派為主體。中心在銅牒洲,即現在的斯裏蘭卡。南傳經典以巴利文書寫。
自漢代傳入佛教,我國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的兩位著名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隻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護法、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弟子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本章完)